自上世界五十年代开始,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就已成立。讲起景德镇陶瓷学院历史沿革,请看以下的详细资料: 第一章初创时期(1958年—1968年)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在英语中,CHINA既是“中国”的意思,也是瓷器的意思,虽说瓷器与国同名,但其正规的、系统的陶瓷教育却是起步较晚。虽然在近代,许多有识之士开办了学堂,进行现代陶瓷教育,但由于历史客观因素,几乎都夭折了。直到1958年,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唯一一所本科陶瓷高等教育学府。 第一节建院前的中国陶瓷教育 一、传统的陶瓷教育 最初形式的陶瓷教育是家庭式的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由农村副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从官办工业开始的,即把手工业者束缚在官办企业中。“各字其业,以供其上,旦暮从事,施及四方。”这些名义上的官匠,实际上是帝王人家的工奴,以元代景德镇为例,时有官匠四百户,官匠人数1200人以上。这些官匠是无偿劳动,但名列匠籍的工匠,可以免除其家的赋役。因而工匠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匠籍,不仅要千方百计地制作出精美的产品,而且还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外人,甚至在传授技艺于后人时,还订出只授男丁、不传女丁的条规。因而,每一户工籍匠的家庭组合,既是专门化的生产单位,又是施教之所;既要进行君臣父子的人伦教育,又需要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技艺训练。这种世代相传的家庭式的教育,使得技艺家族化,造成了一技之长,代代衣食。虽然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在技艺的钻研、总结和改进,不断出现新生力量,甚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但由于其缺乏横向的沟通,再加上诸多原因,一些绝技往往容易失传,制约了陶瓷业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这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匠籍户和工役制在清初彻底瓦解了,工匠们为官工业生产“照价给值、官民竟市”,匠籍户转化为个体劳动者或自销的作坊主。为了追求利润,这些工匠们必须扩大生产能力而带徒授艺。于是陶瓷技艺教育由父子而转为师徒关系,师提到仅次于父的地位,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都是维护师道的尊严。一般来说,做师傅的并不把徒视若子女,只供给食宿。若以学徒期三年计,第一年是专事家庭杂役;第二年才上手学艺;第三年学徒期满后,仍需为师傅无偿劳动一年,并宴请本行业头面人物作证,才允许转雇东家。为了今后的生计,减少竞争对手,做师傅的往往对某一绝技采取保密,不传授给徒弟。因而学徒出身的工匠能够获得一技之长,也只有靠自己的勤奋摸索和刻苦钻研,才能取得成功。家庭式教育和带徒授业式教育构成我国传统的陶瓷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近代的陶瓷教育 十九世纪末的“百日维新”虽然夭折,但它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等都深入人心,开一代风气之长。关心陶瓷业的中国知识分子,也认为中国的陶瓷要与洋人的陶瓷争夺市场,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同时还要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于是在一些陶瓷产区开始了新型的陶瓷教育事业。中国最早进行现代教育的陶瓷学校,是一九零六年创办的湖南省醴陵陶瓷学堂。该学堂的专业教师多从日本聘请,教学分速成科和永久科两个班。前者培养在职的熟练工,学期为半年;后者为四年制正规教育,对象为十五岁以下有文理基础的青少年,主要从窑户子女中吸收。醴陵从清雍正年代开始,一百四十多年一直是生产粗瓷。由于该校侧重于瓷器装饰教学,并将所设计的画面推广到生产中去,使得醴陵开始了中、高档的瓷器生产。 从一九零四年到一九一零年(光绪三十年到宣统二年)间,中国先后建立了七个近代式的瓷厂。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是其中之一。这个公司是张謇、瑞征等人发起,于一九一零年成立的。其经办人康特璋在主持瓷业公司时,曾因为“景德镇之制瓷者,已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陶汰,而无所噉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而设立本厂、分厂两处。本厂设在景德镇,分厂设在波阳城内高门,以便于对瓷器的改良。在波阳分厂中,当时还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这所陶业学堂的设置,目的在于培训从事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瓷的技术工人,以便利用机械制造,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建造煤窑取代柴窑,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陶业学堂的堂长,由徐凤钧出任。辛亥革命后,波阳分厂停办,瓷业公司集中力量经营景德镇本厂。一九一二年,陶业学堂被江西省接办,从此陶业学堂与瓷业公司分离。校长改由新建人张浩担任,校名也改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学制为两年。张浩,字犀候,曾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窑业系学习窑业。学校在张浩的主持下,很有起色,他精心规划校舍的建设和各种试验场所的配置。他注重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和陶瓷技艺课程的教学,各方聘请学识丰富、技艺精良及资历较深的教员、技师、工程师前来任教,自己也亲自讲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技术。例如邀请留日学生邹如硅教授窑业,聘请日本技师指导辘轳实习。该校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瓷专门学府,学员不仅来自江西全省各市县,还来自全国各省区,毕业以后,担负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受到好评。张浩可以说是我国培养近代陶瓷技艺人才的教育家和运用科学技术革新陶瓷业的开拓者。 1915年,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又改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为了实地练习,便于观摩,1916年在景德镇添设一所分校,命名为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专事绘瓷教学。在1926年到1927的大革命高涨期间,景德镇的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的校务陷于停顿。在波阳的甲种工业学校改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学校由波阳迁往九江,改名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职业学校。1938年夏,因日军侵占九江,学校先后迁往靖安、萍乡。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学校迁往景德镇,与抗战创办的浮梁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称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1947年,在该校的基础上,经过大力充实,改称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设置陶瓷工程和陶瓷艺术两个专业,学制两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专科班,也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班,校长是留日的陶瓷专家汪蟠。陶瓷专业学校在建校之初,就与瓷业公司密切联系在一起,既是公司培训人才的基地,又是瓷业技术改进的试验场所。虽然后来学校与公司分开,但学校的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上的一些成就,通过瓷业公司的推广,发挥了作用。该校一直延续到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时结束。 这里还必须提到的,1934年冬,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杜重远在担任江西陶业管理局长期间,还主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该养成所分设陶瓷总论、陶瓷分论、筑窑、图画、绘色、工场调查等陶瓷专业课程,还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公司法、法制等社会科学,开办了日、英、俄文的选修课,学制为一年。学员分别是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地相当于高中毕业的青年,名额为80名。当时日寇正向华北伸张势力,全国抗战气氛日益高涨。学生坚持课间学习外,还走向工厂、街头,举办工人讲习所,创办民众月刊,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阶级教育和抗战爱国教育,积极参与陶管局反封建陋规斗争,推动了制瓷技术和规章制度的部分改革。1936年冬,养成所结业,学员大都分配在陶管局直属的九江光大瓷厂。不久,杜重远以参予过“西安事变”,被国民党软禁于南京,养成所毕业的学生也被指控为异党分子被大肆追捕。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有的加入新四军,有的则参加了共产党坚持地下斗争。虽然养成所的毕业生后来从事陶瓷实践的不多,但杜重远的办学特色,给中国陶瓷教育留下了宝贵经验。 三十年代初正是中国陶瓷最衰落时期,陶瓷技术教育引起了普遍重视。1930年,江苏宜兴成立了江苏省宜兴陶瓷职业学校。该校于1938年在日寇的蹂躏下被迫停课。 第二节中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的兴起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面临各国瓷业的严峻挑战和竞争,师徒世代相传技艺和凭经验管理企业的传统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瓷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是培养大批初、中级人才所设置的,而要振兴我国陶瓷业,使之重新走向世界的前列,则需要培养大批高级的陶瓷科学技术和艺术人才以及企业管理人才。但在1953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调整时,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被撤销,其陶瓷工程专业并入华南化工学院,陶瓷艺术专业被并入江西师范学院,尚有部分教学人员也被安置到科研、生产部门。虽然经过此全国性院校调整后,已有华南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天津大学等院校设置了硅酸盐工程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设置了工艺美术系陶瓷科,但培养的人才依然无法满足瓷区的迫切需要。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东德)、保加利亚、苏联、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十几个国家进行陶瓷技术合作与交流,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赴朝鲜、蒙古、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帮助恢复和建立陶瓷企业。同时,国内一些重点陶瓷产区还要承担为这些国家培训陶瓷科学技术人员和接受这方面的留学生的任务,但这种以工厂实习式培训等形式的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接受留学生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在号称瓷都的景德镇,由于1953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导致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的撤销,已明显感到陶瓷教育方面的空虚和失去一支组织各类瓷器设计创作的力量。1954年春,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庞薰琹、高岗教授和陶瓷科的祝大年、梅健鹰教授相继来到景德镇选购、创作国家用瓷和对外展览品,同来的还有该院来景德镇进行毕业实习的陶瓷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为景德镇丰富多彩的品种而入迷;为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而震惊;为数以千计的陶瓷美术工作者的庞大队伍而兴奋不已,但令他们最为遗撼的是许多优秀艺人年事已高,而青年一代缺乏现代绘画的基础训练,文化素质较差。他们希望景德镇能尽快办一所陶瓷学校,以培养新生力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共景德镇市委的大力支持,决定创办一所陶瓷美术技艺学校。1955年5月市委将办校方案上报中央文化部,并派员专程赴北京争取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的大力支持。当年8月,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并招收了70名学生。该校设有粉彩、古彩、青花、雕塑四个班,学制为三年。55级、56级学生原则上是从初中毕业生或享有初中同等学历的青年中招收;57级则明确只招收初中毕业生。该校的教师主要由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和其它高等美术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担任,同时也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陶瓷老艺人授课,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密切了教师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1958年分配的第一期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机械制瓷的需要,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陶瓷研究所在1954年招收青年工人30人,开办了为期一年的机械制瓷培训班。1955年,又为第四期陶瓷合作社的机制瓷的上马,代培了20名技工。江西省劳动局考虑到这一工作的长远性和正常化,委托景德镇市劳动局,于1956年9月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该校共办了三期短训班,每期训练3个月,培训了22名工人,最后一期培训班结束是在1958年3月。该校的校址就在现在的陶瓷学院中部。 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又决定将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的陶瓷专业210名学生、13名教师由南昌迁往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学校。该校师生到达景德镇的时间是1958年6月。至此,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已成熟,一个纯陶瓷专业的高等学校将应运而生。 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成立 1958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并委派胡怀陵等同志联系筹办事宜。1958年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刚刚合并的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任命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同志兼院长。 赵渊同志在创建景德镇陶瓷学院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景德镇调入一批教师和干部,其中包括部分尚留在景德镇的原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的教师和干部,与原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科和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的教职工一起,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创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中共景德镇市委为办好陶瓷学院,加强了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经上级批准,院党委书记由分管文教的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张希鲁兼任,朱炳煌为党委副书记,张士华、王玉斌、胡怀陵、卢福池、方综为副院长(后两年调入了贺福任副院长),分别主持行政、教学、科研三方面的工作。创建时的陶瓷学院下设院长办公室、教务、科研、总务等处室和实验工厂。 当年,全国掀起了瓷器热,各省市都要景德镇支援办瓷厂,西藏也派员工前来求学,这就决定了刚刚创办的陶瓷学院是一所多层次、多学制的高校。1958年9月,学院开始招生,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的目标。本科录取陶瓷工程系陶瓷工艺制造专业学生90名;美术系彩绘和雕塑专业共录取学生40名;三年制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录取工程班学生100名,美术班90名;五年制中专(招收小学毕业生)录取150名,共计招收各类新生470名。加上原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和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共410名学生,学院在校学生达880人,连同干部、教师和工人,学院师生员工总数超过了1000人。 1958年10月15日,景德镇创办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由景德镇市市长尹明兼任。该院在1959年4月被并入陶瓷学院,成为陶瓷学院历史上唯一一届的建筑系工民建专业。 1958年8月,国家下达陶瓷学院接受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留学生的任务,进一步增加了学院筹建工作的压力。 1958年10月20日,学院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开学典礼。赵渊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第三节艰苦创业逐步发展 一、团结奋斗,勤俭办学 学院刚创办,基建工作跟不上,教学用房、生活用房比较紧张。10月20日开学后,学院就安排学生下瓷厂见习,组织他们勤俭建校。例如组织教职工到万寿山垦殖场搬运窑柴,支援景德镇市的瓷业生产,完成了五千多担窑柴搬运任务;组织师生修建景浮公路、宁赣铁路,完成了4700多立方的土石方;组织师生参加学院的耐火砖生产,完成产值33000元;组织师生轮流下农场生产劳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身作责,做到言传身教,与全院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这些义务劳动和勤俭办学,提高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同时也筹集了部分建校经费,争取了校舍基本建设的时间。从1958年8月到1959年初,学院对原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和陶瓷工人技术学院两校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安置好中专班学生,同时以陶瓷工人技术学校为基础作为学院本部,新建了图书馆、办公室、美术系教室和留学生招持所的楼房四栋;新建了工程系教室、食堂、宿舍等平房数十间,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学院创办不久,就遇上了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院党委十分重视战胜困难,研究部署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尤其是要尽力办好食堂。当时各种蔬菜、肉食品没有供应,而自由市场价格昂贵,师生生活异常艰苦。学院一方面组织师生员工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种红薯补充市场主食和副食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组织工作组,由副院长王玉斌带队下食堂,协助抓好师生员工的生活。食堂炊事人员起早摸黑,任劳任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至1962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后勤保障工作才逐步好转,并被评为景德镇市先进单位。当时“学陶院,赶公和圃”的大幅标语悬挂在景德镇市的街道上。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学院刚创办时,教师和教材严重缺乏,学院党委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从原江西工业技术学校和景德镇美术技艺学校的教师中,挑选一部分本科毕业的和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讲师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并要求省教育厅分配一些其它高校的五八届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另一方面学院还充分利用基地办学的优势,聘请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和特种制瓷技艺工人,对原料、创作技法进行现场教学,收效颇大。当时师资十分紧缺,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程;教材不足,便组织教师加班加点编写和翻印。教师们每日工作至深夜,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体现出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学院创办之初,院党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确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身体健康的,即又红又专的高级陶瓷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陶瓷艺术人员。 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学院就每一个专业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陶瓷工程系:陶瓷工艺制造专业:培养深入掌握整个陶瓷制造过程的科学知识以及实际生产技术,并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级陶瓷工艺制造人员。 陶瓷美术系:(1)陶瓷彩绘专业:培养进行各种陶瓷造型设计、画面设计和进行各种陶瓷艺术加工的指导和绘制等工作的高级陶瓷艺术设计人员。(2)陶瓷雕塑专业:培养进行各类陶瓷雕塑的创作和各类瓷雕制作的指导及具体制作的高级陶瓷设计人员。 建筑工程系:培养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供热、供气及通风,公路与城市道路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独立设计、指导和具体操作的高级建筑工程设计人员。 在加强建设的同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如,组织教学干部作有关教学理论的专题报告,探讨教学的规律性;建立起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务处长、系主任、教研组长经常性听课制度,掌握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并深入到每个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性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学期陶瓷工程系通过测验,陶瓷美术系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组织部分缺乏实践经验的和新分配来的教师,到工矿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抽调20余名学生成立陶瓷工程系研究室和陶瓷美术系设计室,组织部分学有所长的教师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半年多的培养,许多同学都可胜任五年制中专和三年制中专的教学工作或大部分的助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队伍的匮乏。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在此期间,学院还接收了国家下达的培养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等国的23名留学生任务,其中越南20名,波兰1名,罗马尼亚2名。为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学与政治任务,学院党委、教务处以及各部门,尤其美术系十分重视留学生教学,空出教室,拟订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抽调骨干教师、老艺人,为留学生按期开出了课程。越南留学生分甲、乙两班,甲班三人,为研究生;乙班17人,为一般留学生。波兰、罗马尼亚均采取专人指导的方法进行培养。他们学习期满考核成绩优良。 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全院师生员工在政治上互相关心,思想上积极上进,从1958年9月至1959年底,教职员中就有三十多人要求入党,八十多人要求入团,在工作上不分份内份外,不讲条件,一人干几人的工作;在生活上,他们互相照顾、体贴、同甘共苦。学院党委因势利导,开办了业余党校。从1958年9月至1959年底,共举办了四期业余党校培训班,共培训新党员、建党对象、积极分子286人,主要学习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党史和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等。通过培训,使广大要求进步的师生,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1961年5月至6月间,学院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专题活动,大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忠诚老实、忠于党和人民、爱护公共财物、艰苦朴素、遵守纪律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61年6月24日,学院党委制订了《政治思想工作大纲》(草案)。该大纲分为五章,第一章党委会;第二章党支部;第三章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第四章班主任和教师;第五章班级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组织上、思想上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红与专、个人与集体、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困难与发展的关系。《大纲》强调,政治思想工作学校领导要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班主任、教师、班级干部也要抓,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准则,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为目标,要在全院形成人人都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大纲》要求全院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班级干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原则,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政治思想工作大纲》(草案)颁布后,广大师生通过学习,认真将“大纲”的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如当时学院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便组织师生开展图书互借,发挥私人藏书的作用等。 在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学院还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组建师生话剧团、管弦乐队、舞蹈队、篮球队、排球队,大力开展文体活动。院话剧团在院内外公演话剧,受到市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和欢迎。学院经常性举办音乐、舞蹈、曲艺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院篮、排球队多次荣获景德镇市冠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充实了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风尚。 第四节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以后,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9月,国家教育部为了把高等学校的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六十条》。 根据《高教六十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二次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全国有不少在1958年新建的院校被撤销和合并。景德镇陶瓷学院由于是中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校,又是江西省与外省交换高级专业人才的少数高校之一,因而保留下来。这对学院师生员工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学院党委认真总结了四年来的办学经验,并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的精神,对学院内部作了调整和改革,使学院步入了一个稳步发展和提高的阶段。 一、整顿学制,集中力量办好本科教育 学院在1958年创办时,正面临全国陶瓷厂风起云涌般的开办热,包括西藏在内的各省市纷纷派人来学院学习。由于前来学习的人员文化科学知识层次不同,所以在创办时,学院形成了多种学制的办学格局,除全国统一招生的本科教育外,还有初中毕业的三年制中专班和小学毕业的五年制中专班。1959年4月,景德镇建筑工程学院并入学院,成为一个专业系。多头办学,给原本办学条件就比较差的陶瓷学院,增添了诸多困难。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宜兴、景德镇、醴陵等地也陆续办起了陶瓷中专和技校。于是,学院党委决定先从整顿学制入手,集中力量办好本科教育,从而在1962年结束了建工系,撤销了中专班。对中专班的教师、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转校和精简的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此次学制大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充分发挥基地办学的优势,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在学制调整后,学院充分发挥基地办学的优势,着重抓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陶瓷研究所、陶瓷馆、建国瓷厂、艺术瓷厂、为民瓷厂、瓷土厂、瓷用化工厂,使他们直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陶瓷生产过程。在上专业课时增加现场上课的比例,除重要的理论课外,一般工艺性质的课程均采用现场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陶瓷生产的认识和动手能力。陶瓷美术系则将彩绘中的古彩、粉彩、青花、贴花、印花、刷花等各种装饰技法、技巧和雕塑中的雕、堆、镂等技法作为实习课。担任实习教学工作的教师有张志汤、段茂发、余翰青、魏荣生、蔡金台、聂杏生等,此外,还有校外的王步、曾龙升、黄海云、龚跃亭等十余名老艺人。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陶瓷艺术的创作技巧,深受学生的欢迎。 为了调动知名老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借鉴中国戏剧学院京剧专业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评定职称的做法,为他们评定了副教授、讲师职称。这种做法曾得到了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张汀先生、邓白先生的赞扬。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各系对毕业实习、设计、答辩等环节,都做出了细致的安排,学院也尽可能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陶瓷工程系每个学生要求都要自始至终参加一次倒焰窑的烧炼操作。学生烧窑,窑青急剧下降,经济损失难于避免,但学院采取了各种措施,如烧低压电瓷等,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确保这种实践环节的教学正常进行。学生参加这样的实践锻炼,真刀真枪,印象深刻,收获很大。毕业实习时,陶瓷工程系的学生到各产瓷区调研,陶瓷美术系的学生到大城市参观姊妹艺术,到我国的一些艺术名地去观察体验。由于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交出了优良的答卷。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抓好课堂教学 1962年学院教师队伍的特点是:办学四年来,虽然从其他工科和美术院校分配来的本科生增强了师资力量,但他们仍需要一段熟悉陶瓷专业的过程,即使是留校任教的一些学习尖子,在理论上尚有提高的必要。这一时期,华南工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给予了学院大力支持,分别接受了代培工程、美术方面的专业教师。学院党委也十分重视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陶瓷美术系采取类似导师制的方法,请有专长的陶瓷老艺人指导青年教师;在工程系也实行了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措施。全院教师都认真制订了个人进修提高规划,进修计划一经审批就必须执行,院、系还要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为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院在当时政治运动频繁的情况下,保证了教研活动基本不受干扰。主管教学的胡怀陵副院长、教务处长、系主任经常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学情况,并制订完善了公开教学、观摩教学、讲评、听课等措施。从学院领导到每个教师每年都有听课任务。据1963年的检查,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务处长完成了听课任务的百分之七十(规定每周听课两次);各系负责人完成了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基本上完成了听课任务。在当时互相听课已形成了一种风气,这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大有益处。1963年对四十五名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明:好的5名;中等的22名;差的18名。而1964年的调查显示在这四十五人中,好的占17名,中等的占24名;差的仅4名。 当时我国统编教材,大多沿袭苏联的教材,其特点是概而全,多而杂,学生负担过重。在教学改革中,陶瓷工程系始终抓住“少”而“精”和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两项内容,删繁就简,力求做出实效。而陶瓷美术系的专业技术课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内容上虽然有统一的要求,但其教学形式是以个别辅导为主,因人而异,五花八门,比较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许多好的做法,学院与陶瓷美术系一起归纳了八个方面,称为陶瓷美术系“八个教学环节”,以作为对该系教师教学的统一要求。这八个环节是:(1)教学要求(包括教书和教人);(2)示范作品;(3)观摩交流(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举行观摩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4)作品欣赏(欣赏名作,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5)教师汇看(作业进行中,教研室全体教师到课堂会看作业情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6)文字总结(阶段学习结束,师生分别写出教和学的书面总结);(7)评分标准(美术作品评分标准弹性较大,任课教师评分时,要与教研室相同课程的教师互通信息,制订统一的评分标准);(8)成绩汇报(学期结束,布置汇报展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八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努力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学院开始是由景德镇市创办,经费由江西省划拨,基本建设投资甚微,当时的教学设备简陋、贫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党委首先加强了财务管理,节约行政开支,严格控制出差费和办公费用,挤出经费,添购部分图书和设备;其次是鼓励教职工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如晶体模型、含水率测定仪等,有的电器临时改装,做到一物多用。再次就是抓紧全省清仓查库的时机,联系调拨积压物资,当时调进20多万元的一般设备。到1966年,化学课除物理化学外,规定的实验都能开出,物理、机电实验可开出百分之八十,学院实验教学的矛盾基本解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五、贯彻落实《政治思想工作大纲》(草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学院调整学制后,继续贯彻落实1961年制定的《政治思想工作大纲》(草案),在师生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党团教育,培养师生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保证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院党委十分强调身教重于言教。院领导都能以身作则,大都住在低矮的不到2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长期与师生一起吃食堂,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他们敢于负责,处理问题不推诿,实事求是,办事公道。 在学生工作中,学院实行了教师兼任班主任制,并要求党支部书记必须兼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加强实习和毕业分配的领导,当时有人认为大学生实行辅导员制、班主任制是中学的管理方法,学院党委坚持认为教师兼任班主任可以把“教”与“导”结合起来,有利于“红”与“专”结合起来,有利于“红”与“专”的要求,教师在改造学生世界观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尽管当时“唯成份论”泛滥,而教师中出身不好或社会关系复杂的较多,但学院仍坚持“有成份论,但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原则,使广大教师得到鼓舞,增强了责任感。教师都以当班主任为荣,甚至有的老艺人也自告奋勇地争当班主任。他们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非常关心,并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关系融洽,保证了学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在全院树立良好劳动风气,除已形成的星期六下午打扫卫生的习惯外,分批组织干部、教师到附属工厂参加生产劳动,在原料、成型、烧炼车间,从事一些低档产品的生产。后来,这一做法被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每学期排15个星期六下午,让干部、教师自觉到附属工厂参加劳动。这不仅使干部、教师得到锻炼,也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当时全社会“学雷锋、学焦裕禄、学王铁人,学大庆、学解放军”活动蔚然成风。这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感人事迹,给师生员工以莫大的动力。通过学习,缩小了消极面,扩大了积极面,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要求入党、入团的人日益增多,学院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新局面。 六、“左”的错误的影响 创办初期,学院受大跃进的影响,劳动过多。1959年后,学院将劳动纳入教学计划,即使是半工半读,也是按计划先进行试点。直到196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高教六十条》后,学院的教学秩序才完全进入正轨。 1962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并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家庭出身成份不好的、社会关系复杂的干部、教师思想压力很大。由于学院党委对问题的争论只局限于院领导层,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太。特别是在当时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学院领导头脑没有发热,仍然坚持实事求是,团结了大多数教职工。即使是个别教师历史复杂,还是按党的政策作了较为妥善的处理。 从1958年至1966年的八年间,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750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大小瓷区,为我国的陶瓷生产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用人单位都称赞陶瓷学院的毕业生刻苦耐劳,有创新精神,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1963年华南工学院张光教授招收两名研究生时,学院应届毕业生余森、张友川以优异的成绩,包揽了这两个名额,这也是对学院的教学质量一个重要印证。 第五节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1965年底开始了全国性的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1966年5月,又掀起了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的浪潮;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北京大学聂元梓攻击北大党委的大字报;6月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共中央改组北京市委的决定;发布北京新市委改组北大党委的决定;6月14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匡亚明被撤职,罪名是“压制民主”、“镇压学生”。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阴谋策划和煽动下,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序幕拉开了。陶瓷学院和全国各高校一样进入了混乱时期。 1966年5月,学院也开展了对“三家村”、“海瑞罢官”的批判。6月11日晚,陶瓷工程系六三级几个学生率先在食堂门口贴出了大字报;6月20日陶瓷工程系学生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匡亚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事件,再次贴出大字报,要求停课闹革命,从此院内形势急剧恶化,局面迅速失控。6月24日,景德镇市委派出以陈国政(市监委书记)为组长,关学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为副组长的工作组进驻学院。 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发展,继北京大学等院校驱赶工作组后,7月下旬,市委工作组撤离学院,仅留下两名联络员。8月8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作出决定:文化大革命权力机关不是各级党委,而是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8月中旬,陶瓷学院文化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学生各班级、各系、行政、附属工厂分别成立了文革小组。8月18日,陶瓷学院红卫兵大队宣告成立。 学院文化革命委员会和红卫兵大队成立后,在院内开展揪、批、斗运动。10月份,院文化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劳改队”,对劳改人员实行“四集中”(集中监督、集中反省、集中劳动、集中住宿),制订了《劳改队管理条例》。第一批劳改人员19名,分两个小组,到1968年12月,学院被撤销后,共有33人先后进劳改队劳动。 由于陶瓷学院是景德镇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在全市青年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声望,1966年9月3日,景德镇市大中学校红卫兵在群英堂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景德镇市大中学校红卫兵总指挥部(简称大中红总),院文化革命委员会、红卫兵大队派出骨干担任了“大中红总”的总指挥、副总指挥、作战部长等职务,带头在景德镇市开展“炮打司令部”口号辩论,参与组织夺市党政大权的活动。 1968年3月30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社论《革命委员会好》,传达了毛泽东同志要求地方、单位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指示。4月23日,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16日,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景德镇陶瓷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侯宗林任革委会主任,赵明楷、刘三水、曾元生任副主任。 1968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全院96名教师干部下放了69名,其中教师和教辅人员49名。林彪反革命集团为了抢班夺权,以加强战备为借口,胡说瓷器不能打仗,1968年12月28日,省革委会发出744号文件,撤销景德镇陶瓷学院,留校的教职员工与陶瓷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向阳瓷厂,学生则匆匆忙忙分配出去。校舍全部拨归昌河机械厂使用,原住职工限期迁出。多年购置起来的教学仪器、标本、教具散失殆尽;图书资料部分交给市图书馆和第一中学,绝大多数或被烧毁或送造纸厂当作造纸的原料。这个艰苦创业、卓有起色的我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就这样被“文化大革命”所扼杀。 第二章恢复时期(1975年-1986年) 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下,学院得以恢复。全院师生发扬了学院创办时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白手起家,使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第一节学院恢复,再展宏图 一、当年恢复,当年招生 1973年12月26日,周恩来同志在一件关于产品质量的批示中(见《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63页),以景德镇瓷窑被毁为例证,遣责了林彪一伙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指出必须消除他们破坏的后果。借助这股东风,景德镇市于1974年利用原陶瓷学院的部分校舍,开办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学校。与此同时,关心陶瓷教育的有识之士和原学院的干部、教师认为仅有陶瓷工业学校不能适应培养国家高级陶瓷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恢复陶瓷学院的要求,引起省、市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分布在全国各地校友也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市以及轻工业部、国务院呼吁。为加快陶瓷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陶瓷工业方面的高级技术和艺术人才,在中共江西省委、景德镇市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努力下,1975年8月1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共江西省委、省革命委员会于1975年12月12日,转发了国务院《关于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通知》(省函[75]第17号),专业设置归口轻工业部,面向全国,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学院由江西省领导。 复校工作,中共江西省委委托景德镇市委具体领导。1976年1月,中共景德镇市委报请省委批准,由陈克光、史宇谦、胡怀陵、刘三水、孙本礼组成景德镇陶瓷学院筹备领导小组,陈克光任组长。复校工作是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学校基础上进行的。学院近期规模暂定600人,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按1:3配备。原学院的教师,分散在景德镇的由市委负责调回,在其它地区工作的由省委组织部尽量调回。现在校的原瓷校的学生,作为学院中专部的学生仍按原计划培养到毕业。外单位占用学院的校舍、房屋,由市委负责与有关单位协商限期归还。学院专业设置暂设陶瓷工程、陶瓷机械、陶瓷美术,学制暂定三年。 筹备领导小组成立之后,首先是如何落实国务院对陶瓷学院“当年复校,当年招生”的要求,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师资奇缺,设备全无,校舍不足,特别是“四人帮”还没有打倒,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流毒还在扩散。学院筹备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充分发扬学院艰苦办学的传统精神,克服困难,在废墟上开始了新的创业。 在省、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学前调进教师52人,行政干部45人,工人17人,共计112人,组织机构本着精简的原则,下设办公室、政治处、教革组、总务组、陶瓷工程系、陶瓷机械系、陶瓷美术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图书资料室、基建办公室、院办工厂和景德镇陶瓷工业学校合并过来暂设的中专部。 针对学院已停办八年、许多教师对新的教学心里没底的实际情况,院筹备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对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了讨论,并于1976年3月至5月间,先后组织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华南工学院、江西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参观学习和物色教师。学习结束后,立即返校抓紧备课。陶瓷美术系雕塑专业的教师复制了几十件作品,陶瓷机械系积极与市青花作业线挂钩,陶瓷工程系动手做出窑炉模型。许多教师分头编写教材、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具。 院筹备领导小组积极联系回收校舍,并初步制定出学院基建总体规划。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维修了美术系教学楼和一部分其它用房,新建了宿舍一栋。组织干部教师自己动手铺筑了2100米的沙石路,基本上解决了校园内破烂不堪、道路坑坑洼洼的现状,初步达到了当年招生的最低要求。1976年10月,学院开始向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人数为150名,其中陶瓷工程系50名、陶瓷机械系50名、陶瓷美术系的设计专业30名、雕塑专业20名,如期完成了“当年筹备,当年招生”的任务。但由于各省、市招生工作结束日期不一,经江西省教育组批准,原定1976年秋季开学延至1977年3月1日。 1977年3月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陶瓷学院复校暨开学典礼”庆祝大会。江西省教育组、中共景德镇市委等发来贺电、贺信。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王树衡亲自到会祝贺。 二、艰苦奋斗,加快建设 学院复校后,由于昌河机械厂占用学院原校舍作了厂房,院内已没有一幢好校舍。陶瓷工程系和陶瓷机械系没有正规教室,就利用礼堂隔间上课。校园虽曾清理过一次,但仍然到处杂草丛生,积水成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院筹备领导小组向全院发出了“劳动复校,勤俭办学”的号召,以组长陈克光同志为首的院、系各级领导与教职工打成一片,处处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建校劳动。1977年7月,师生员工提出了“大战酷暑创新业,自己动手建校园”的战斗口号,在有经验的老工人指导下,连续备战四天三夜,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375米的校园主轴道路面和排球场的水泥浇灌任务,比专业施工队伍计划时间提前半个月,为国家节约投资四千余元。1978年,全院师生员工又自己动手,仅用四天时间,再次高质量地浇灌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在兴建陶瓷工程系和陶瓷机械系的教学大楼(即现在的工管楼)时,为争取早日保证教学使用,学院主动与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平整土地,铺设道路,积极做到开工前的电通、水通、道路通,为工程争取了时间,加快了施工速度。 学院复校后,遇到的另一个严重困难,就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学院从上至下,纷纷献计献策,多方联系求援,广揽人才。有时为调进一位骨干教师,陈克光、胡怀陵等领导同志主动上门,求助有关单位的支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对方同意方休。学院上下就是靠这种磨劲和诚意,感动了不少单位领导和教师本人。从1976年到1978年的三年中,共调进教师33人,教师总数已由开学时的52名,增加到85人,初步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但由于大多数调回的原学院教师长期脱钩下放或改行,而新调入的教师,有的过去不曾在高校任教,有的是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提高业务水平,学院在这一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了措施。 1、发挥人梯精神,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教研组(室)集体培养和中老年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定向的传、帮、带,并通过教学、科研、创作以及举办各种学习班,进行在职培训。 2、对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多数采用随班听课和参加电大补基础课,同学生一样严格考核;少数青年教师在中、老年教师辅导下登台试讲,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 3、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并不失时机地派出骨干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了解信息、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文革”中受迫害的教师平反,恢复名誉,补发工资。在1978年,学院先后恢复了副教授、讲师、设计师职称11人。帮助10名夫妻长期分居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将其家属调入学院或就近联系单位。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教师党员6人,其中讲师4人。选拔了十多名政治觉悟高、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教师担任系、教研室等领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组织教学、领导教学的作用。 由于“四人帮”的粉碎、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学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教师在较好地完成教学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编写教材。1978年底完成了全国轻纺院校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委托我院编写的《陶瓷热工设备》、《陶瓷机械》、《陶瓷研究方法》等三本专业教材,完成轻工业出版社预约的《成型与干燥》、《瓷器的烧成》、《陶瓷器型与装饰》、《陶瓷原料》等四本陶瓷技术工人读物;编写了《陶瓷工业自动化》、《工程力学》、《电工学》、《陶瓷造型引述》、《国画人物技法》、《分析化学》、《器型设计》、《图案》等近三百万字的讲义教材。教师们在复校初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开出了49门课程,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学院在复校初,连找一个酒精喷灯、试管架进行实验教学都很困难。面对这种状况,学院本着“艰苦创业,勤俭办校”的原则,在经费极度困难下,根据教学需要,认真制定了当年的购置计划,做到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并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两年中教师们用铁丝、石膏、硬币、硬纸壳等做成简易教具、模型100多件,绘制出挂图160余张。在1977年至1978年两年里,学院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调进各种仪器设备,从713厂无偿和低价购进量具和制图教具等。当时设备不配套,在实验教学中就采用两个实验室同时交换进行;有些实验因设备不足,无法开出,教师们不辞辛苦,利用寒暑假到兄弟院校、工厂去补做实验,以满足教学需要。经过艰苦努力,至1978年底,学院已先后建立了无机化学、电工物理、机械、工艺等专业实验室,可开出20余项理化实验。 三、制订学院今后的奋斗目标 1978年初,景德镇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陈克光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抓纲治校,大干快上,为多出人才,早出成果而努力奋斗》的专题发言。在发言中陈克光代表学院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三年打好基础;八年赶上先进;二十三年实现现代化。1980年的目标是:在规模方面,开设陶瓷工艺、陶瓷机械、陶瓷美术三个系四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600人;在师资队伍方面,要建设一支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在教材建设方面,要能编写出成套具有先进水平的专业教材。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图书资料和科技情报工作,积极开展陶瓷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主动争取轻工部和省市的科研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80年,学院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师资水平、仪器、设备和科学实验手段等方面都力争超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1985年的目标是:扩大办学规模,1981年以后,增设陶瓷生产自动化专业,1985年在校生人数达1000人;在师资力量具备的条件下,争取开设研究生班,有计划地招收研究生,要继续办好进修班和函授班;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武装实验室,使之能为教学服务,又能为科研提供条件;1985年以前要编写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专业教材;到1985年,学院不但是培养陶瓷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而且应该是陶瓷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本世纪末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使学院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陶瓷专业教育中心、科研中心和资料情报中心。 第二节学院工作重点转移显出成效 一、临时党委成立,学院工作重点转移 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伟大转折。 1978年下半年,学院开始由轻工业部和江西省委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1979年4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任命楚予民同志为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院工作,王文选同志为党委委员、副院长,成立了临时党委。史宇谦负责政治思想工作,胡怀陵负责教学工作。临时党委的成立,标志着学院筹备领导小组工作的结束,也为学院工作重点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统一全院思想,学院利用寒假时间举办学习班,组织处、室以上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并联系学院实际加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三年的筹备复校工作已基本结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既符合学院实际,又跟上时代步伐。1979年2月16日,学院召开了全体师生员工动员大会,楚予民同志作了题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的动员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学院的工作重点由前三年的筹备复校打基础,转移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为了加强学院工作重点转移的领导,学院临时党委提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的具体措施,并于1979年3月成立了院学术委员会,充实了教务处、图书馆和三个系的工作人员,并在教务处设立了教学科、教材设备科和学生科等三个职能科室。针对机关各处、室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提出“三个不消极等待”及“坚持四个第一”,即不消极等待各级领导职务全部任命,充分依靠师生员工,发挥各级负责人的作用,加强对工作重点转移的领导;不消极等待外单位把校舍全部腾出来,中层干部住进办公室,切实抓好工作重点转移的工作;不消极等待各种条件具备,个人生活问题的解决,积极参加学院工作重点转移的工作。在实行学院工作重点转移时,干部安排从教学需要第一去安排;经费使用从教学需要第一去开支;工作计划从教学需要第一去考虑;物质分配以教学需要第一去供应。 为了使广大干部熟悉教学业务,学院建立起每周星期五上午的学习制度,组织科以上干部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情况,并利用星期五晚上,举办业余夜校,向广大干部讲授“陶瓷工艺”、“陶瓷窑炉”、“陶瓷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院、系两级领导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二、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学院1976年复校时的教学计划,是依据当时教育部的通知针对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员制订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改革招生制度后,学院按照本科四年制的要求,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1980年,学院又根据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工业学校修改本科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学习兄弟院校的基础上,联系学院过去办学经验的实际,对原计划又作了重新修订,并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总的要求下,对各科专业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都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调整。 陶瓷工艺制造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陶瓷制造专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以日用陶瓷为主,兼顾工业陶瓷,通过基础理论课、基础技术课、专业课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学生既能解决陶瓷生产中的工艺技术新问题,又能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进行陶瓷工厂的工艺设计,并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熟悉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有:政治理论、体育、外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陶瓷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学、机械原理及零件、结晶及矿物、岩石基础、陶瓷机械、陶瓷窑炉、仪表与自动化、陶瓷物相分析、陶瓷工艺学、工业企业管理。 陶瓷机械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陶瓷机械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比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运算实验、制图等基本技能和必要的陶瓷工艺技术技能,接受陶瓷机械设计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陶瓷机械专业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对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新发展有一般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有:政治理论、体育、外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热处理、互换性原理及技术测量、电工学、计算机算法语言、工业自动化基础、液压传动、企业管理与技术管理、陶瓷机械、陶瓷工艺学、水利学泵及风机、自动机械设计。 陶瓷美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陶瓷美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要求系统掌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所需的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本专业的有关工艺处理,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创作能力和较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的修养,学会一科外国语,具有强健的体魄,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有:政治理论、体育、外语、文学作品精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素描、水粉、图案、造型基础、陶瓷工艺学、装饰基础、陶瓷雕塑、陶瓷美术设计。 陶瓷雕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陶瓷雕塑创作、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要求系统地掌握陶瓷雕塑专业所需要的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本专业的有关工艺处理,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创作能力和较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的修养,学会一种外国语,具有强健的体魄,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有:政治理论、体育、外语、文学作品精读、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素描、水彩、图画、图案、陶瓷造型、陶瓷彩绘、陶瓷工艺学、人体解剖、瓷塑技法、泥塑创作。 在做好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调整时,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师工作量制度的暂行规定》、《各级教师的考核制》,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主要通过其所担负的教学、科研、实验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一年总评一次,将综合考评记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的依据。1983年上半年,副院长胡怀陵同志带领教学科工作人员,下到各系、教研室,对所有开课教师的教案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教学科还经常采取听课、开调查会方式,加强教学的检查,督促各门课程严格按教学计划有秩序的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工作重点的转移。 三、抓好图书资料等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1976年复校时,学院只有一个由原瓷校留下来的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仅有2人,藏书不到2万册,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加强其建设,尽快适应学院工作重点转移的步伐,学院成立了图书馆,并在陶瓷工程系、陶瓷机械系和陶瓷美术系以及马列教研室分别建立起图书资料室,使图书资料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轻工业部还一次性拨给10万元专项经费为图书馆添购新书。1986年,学院在五十年代修建的老图书馆的基础上,扩建了五百平方米的辅助新馆舍,并就原馆舍走廊空余地修复开辟了近百平方米。截止1986年底,图书馆藏书已近20万册。从1979年开始,院图书馆陆续设置了编目组、教师阅览室、科技专业阅览室、美术书籍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外文阅览室、过期刊阅览室等,对师生实行分室阅览服务,实行开架阅览,有力地配合了学院工作重点的转移。 为提高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学院初步建立了电化教室、语音室和部分教学用的实验室,实验开出率为80%以上。陶瓷工程、陶瓷机械专业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教学,一幢作为实验室用的五层大楼也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建起一个有整套陶瓷工艺生产设备的实验工厂,为学生实习、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场所。 四、拨乱反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但由于受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有的教师对实事求是的原则,仍存在怀疑、观望态度,担心“文革”悲剧的重演。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去接受“文革”的教训,只管教书,回避政治活动;部分学生缺乏革命理想,出现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现象,对政治理论课无兴趣,提出不要政治理论课的错误倾向。为扭转师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院党委连续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讨论会,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和文件,对全院师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景德镇陶瓷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定一名党委委员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确定了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师生思想状况分析,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做到教书育人,并挑选了十余名政治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 为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他们的疑虑,学院党委十分重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学院有四十三人被查抄,十四人被立案审查,四人被错扣、停发工资,八人被认为有历史问题。从1979年至1983年,学院对错划为右派的六位教职工彻底纠正;推翻了强加在被立案审查的十四人身上的不实之词。1985年,党中央提出在十三大前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要求,学院党委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经过全面查证,在当年年底所有的冤假错案基本上得到平反。1986年,学院继续对有关房产、被抄查的物质,被停、扣的工资和“文革”前有些学生因极左思潮影响受到不应有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高级工程师戴粹新在“文革”中被停发工资一万三千多元,原单位尚欠四千三百元长期不补,经过向有关领导多方反映联系,最后补发了全部的工资;离休老干部徐文1959年与另一人合著了《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经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稿费二千余元,因错划右派,长期不承认他是作者,扣发稿费,经过和轻工业部联系,原单位陶研所核实后,补发了徐文的稿费。对“文革”前学生中的冤假错案也进行了认真清理,如五八级中专班陈晓龙对当时极“左”路线不满,被打成了反社会主义分子,送劳动教养十年。类似这种案件的有7人,经派人调查,证明无罪,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撤消了原处分,恢复学历,补发了毕业证书,并请当地政府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1979年,学院党委针对学生外出实习出现无组织、无纪律、不按实习计划规定,私自行动现象,在全院展开了大讨论。学院还将陶瓷美术系77级吕品田同学利用暑假,为上饶集中营展览馆绘制历史画卷22天,不要分文报酬的事例进行宣传,使全院师生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明确了红与专的关系。针对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厌倦的思想,学院在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的基础上,由院、系领导开设《党、团思想建设》课,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大目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常识的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为四化而学习的思想,激励他们要具有献身于陶瓷事业的精神。1981年上半年,学院开始设置了《思想形势教育课》,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自编教学大纲,自编讲稿,各级领导兼课,楚予民同志带头讲课,在全省高校中独着先鞭。《江西日报》、省教育厅主办的《教育通讯》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和介绍,受到了部、省有关会议的表彰。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1981年3月,学院正式成立了思想政治教研室,直属党委领导,配给专职干部、教师3人,兼职教师33人。这门课程的开设,及时地端正了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观、理想、道德等重大而又实际的问题,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 1984年,党委成立了学生工作部(下辖思想政治教研室),统管全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从二、三年级选拨了7名优秀学生到华东师大攻读思想政治专业,2名青年干部攻读双学士学位。各系也相应设有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各年级均配备专职辅导员,各班配备兼职班主任,形成了一个渠道通畅的政工体系。院党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学院政治辅导员条例》、《关于学风建设的暂行规定》等22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健全完善了一整套制度,并确立了我院校风为“勤奋、求实、进取”。 1985年底至1986年初,国内少数大学生受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思潮的影响,上街闹事,影响极坏。由于我院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基础,还有一支素质较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和广大教师干部队伍,因此,这股思潮对我院影响较小。 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1984年开始,学院就建立了学院领导与学生对话的制度,每周四下午接待学生的咨询,景德镇市委书记全文甫、副市长方综多次来学院了解教学和生活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师生的意见,帮助学院解决困难。 此外,学院在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中,着重抓“文明寝室、文明教室、文明班级”的建设,使之制度化。学生会配合团委、学生工作部认真抓好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成立了学生文工团和陶瓷研究会,开展了“振兴中华”、“党在我心中”等读书竞赛,观看了《朱伯儒》、《华山抢险英雄集体》、《李燕杰报告》等专题电视录相。各团总支每月都举办多种类型的讲座、报告会以及各种文体活动。按照团省委的指示精神,学院认真组织好暑期建设营,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支援老区建设,为乐平县南港乡瓷厂解决了陶瓷工艺上的问题,为黎川一家工厂设计出16寸高档饭店所用台灯等5个新产品和包装箱。每逢节假日,学院派出学生咨询小组走上街头,开展“为您服务”的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嘉奖令,通令嘉奖陶瓷机械系。1985年底,在全省学生工作评比中,陶瓷机械系八三级(2)班被评为全省先进班集体。 第三节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党的建设 1981年6月,轻工业部党组任命楚予民同志为党委书记,张凤行为党委副书记;王文选、胡怀陵、杨物华三同志为副院长,成立了由楚予民、张凤行、王文选、胡怀陵、杨物华、陈仁美、周应信、黄球古、江正锡等9人组成的党委班子。 1982年,学院兴建了48套住房,但是需要迁入的就有54户,还有一部分住房过小要扩大。如何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党委认为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分房中去,由于党委研究、讨论、制定了一个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方案,严格执行经济制裁,以及党委委员和中层领导带头减少自己的住房,使全院住房得到一次合理调整,不但计划中的50户得到安置,另外32户计划外的住户也扩大了住房面积,并且还控制了9套留待以后调入教师使用。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的分房经验,《光明日报》、《文摘报》、《江西日报》都曾予以介绍,还分别被1982年江西省工会和1983年中央城建部召开的有关分房会予以推荐。全国来电、来信、来人了解学院分房经验的达73个单位。 1984年6月,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根据中央对干部要坚持按照精干的原则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示精神,轻工业部决定杨物华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黄球古、陆文遂、颜惠崇三同志任副院长,黄球古同志主持院务工作。王文选、胡怀陵二同志为顾问。 1984年,学院党委严格按照干部“四化”标准,从德、能、勤、绩方面,全面考核了干部,调整了中层领导机构。党委下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和三个系的党总支;行政设有院长办公室(与党办合署)、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总务处、保卫处、图书馆、工会、团委和三个系的行政机构。共19个部门,在这以前,处级领导干部33人,按照精干的原则减至25人,平均年龄为46.1岁,较原来小3.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过去的50%增加到64%。并且抓了第三梯队的建设。1985年,为适应教学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学院将基础课部分从教务处单列出来,成立了基础课部,添设了审计处,院党委还制定下发了《关于扩大系、基础课部、马列教研室职权的决定》。这些部门拥有一定范围的人事权、财权、教学和办事权,使之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活动力,也简化了行政程序。为动员广大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1985年5月,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对学院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设性意见。 从1984年10月起,按照党中央关于整党的统一部署,学院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整党工作。在整风过程中,学院党委制定了《关于党风根本好转的规划》《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分工抓党风的制度》,从而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和考核,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整党过程中,由于各级领导以身作则,不讲空话,不走过场,在144名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收到预期效果,充分证明了学院党的基础工作一贯良好,没有严重的以权谋私和特殊化现象。为加大吸收优秀大学生入党工作的力度,全院建立了23个党章学习小组,通过党章学习,提高了觉悟,仅1984年就发展了23名学生党员,培养了85名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 通过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和加强党风建设,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处在简政放权中,探索了三种预算包干的方式,第一是1983年前采用的大部经费分配包干到系;第二是1984年至1986年作了适当调整,将设备费、修缮费高度集中,掌握在财务处手中;第三是将大部分经费归口到职能处室、管理。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学院采用了从实际出发,结合运用,调整了分权与集权的关系。例如1985年教学、科研大发展时,新建的专业没有开办费,以至教室用房也不能解决,财务处不是一味放权,而是把设备购置、修缮费统管起来,用于建筑工程和仪器设备购置。与此同时,学院打破了“大锅饭”,把创收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围绕创收中心进行会计核算。1986年至1987年学院将原一级核算改为学院与创收系、处的二级核算,又进一步改为财务处按照“创收中心”开户核算,充分调动了全院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1986年全院共创收38万元,比1985年增长7.6倍。1987年,在轻工业部举行的部属事业单位财务评比活动中,学院被评为先进集体。 在后勤工作方面,1984年下半年,学院在原有的半企业化基础上,实行了以联工计酬,多食堂竞争为核心的承包责任制,把原有的一个食堂作了适当充实再划分为三个食堂,按食堂主、副、熟食品营业额的8%和出售生食营业额的5%,提取炊事员工资、奖金和早晚班费,把责、权、利三者结合,评定四个技术等级进行评分计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时又反对一切向钱看的单纯追求营业额的倾向,把单一行政管理改为行政管理、思想教育、经济手段三结合的综合管理。食堂每天主食有六个品种,副食有20个花样,高低档菜各为30%,中档菜为40%,菜价为5分、1角和2角,价廉物美。从1986年1月1日起,原来由学生工作部供应的学生生日饭制度改为由食堂免费供应。学院把学生的出生日期、年级班次编制成生日卡,指定专人负责。食堂还开办小吃部,供应夜餐、病号饭及客饭。1986年后,农副产品价格体系调整,市场价格不稳定,食堂多方面组织货源,基本保证了菜价不提或少提。1985年11月,学院食堂受到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表彰,被命名为“全国高校先进食堂”。 1985年后,学院办学规模扩大,教职工和学生迅速增加,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用房十分紧张。学院一方面利用修缮费和自筹经费,兴建了一批进度快的简易平房等,总计面积为5000平方米,主要是工业企业管理系的教室、青年教师宿舍等;另一方面则是从1984年起投资基建经费1200万元进行规模较大的基建工程。1984年完成3100多平方米的陶瓷机械系实验大楼。1985年完成了面积5200多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和5019平方米的陶瓷美术系教学大楼。此外还有在1988年峻工的3700平方米的礼堂、食堂和锅炉房;23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7000多平方米的陶瓷工程系实验大楼等基建工程也相继开始施工,有力地保证了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教改步伐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更好地与社会需要结合,使之具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自动调节的能力。为彻底贯彻这次会议精神,1985年学院曾多次组织干部、教师分赴全国各大产瓷区对毕业生作追踪调查,在这一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为适应高等教育工作的改革需要,1984年学院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并于当年7月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杂志。1985年,学院根据经济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形势,增设了工业企业管理系和3个专科专业,即工业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陶瓷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陶瓷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6年陶瓷美术系又增设了工业造型设计专业,陶瓷工程系增设了原料矿物工程专业。至1986年底,学院已由复校时三个系4个专业,发展为四个系9个专业。1985年,陶瓷美术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设计、雕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院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形成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办学格局。 为了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学院从1984年起,通过各种渠道,先后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知名的教授来院讲学,并接待国际友人来访三十余人。1985年,学院根据(85)轻教司第167号文件精神,遴选了18名中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采取在职进修、院外培训、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帮助他们提高。从1984年至1986年,学院共有4名教师赴日本、1名教师赴西德、1名教师赴英国学习陶瓷工程和陶瓷机械,他们学成回到学院后,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在国内,每年都选送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有关的专业进修培训,经进修的青年教师达60%以上。 为了克服教师多干少干一个样的现象,学院进行了酬金分配制度的改革,如陶瓷机械系制订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和酬金分配细则》中,规定了教师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及党政工作的工作量,划分了教学和非教学的工作量,制定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及酬金分配标准,更好地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教师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如1985年陶瓷机械系改革了以往满堂灌的教授方法,采取教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有的课则采取先下厂实习,然后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授课。陶瓷工程系对矿物结晶岩石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即开始老教师示范,一步一步的“抱着走的保姆式”实验法;进而改为教师引导,“牵着走的阿姨式”实验法;然后则由学生进行“放开手的导师式”实验法。在教学方法上,各系特别注重抓好实习这一环节。将以往是先进行毕业实习后设计(论文),改为实习与设计同时穿插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经济建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自选课题和实习地点,取得显著成效。如陶瓷工程系的学生在河南省实习写的论文《用煤矸石生产内墙砖》,被河南省评为新产品开发推广项目;陶瓷美术系每届毕业生的设计制作,都能很快投入小批量生产。 第五节科研工作开始起步 1981年,学院成立了科研处。当时,在教师尚待充实、经费不足情况下,开展科研工作困难较大,按照国家科研管理条例衡量,大部分项目难以立项。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动员教师自选项目。同时把1980年创刊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划归科研处主办,开展学术讨论,发表科技论文,选登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评论,从而推动科研和陶瓷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1982年,学院选留了3名应届毕业生到科研处工作,并配备了4名中老年工程师,开展了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副教授孙再清、青年教师胡晓力到各瓷区进行了《瓷窑烟尘利用途径的调研》,副教授陈思九、高级工程师刘桢等作了《磁选设备及其除铁效果的调研》,高级工程师戴粹新、工程师曾祥通进行了《湖田窑匣钵的研究》、《高岭村高岭土矿物相的研究》、《吉州窑天目釉显微结构的研究》等都写成了专题论文,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教师有20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14篇论文入选1985年全国陶瓷专业学术年会,19篇入选1984-1986年陶瓷机械学会年会,4篇入选1985年国际古陶瓷学术讨论会,有92项成果入选江西省高校1978年和1984年科学技术成果汇编。在学术著作方面,林云万副教授的《陶瓷工业机械设备》、祝桂洪副教授的《陶瓷工艺学实验》、周国桢教授的《周国桢陶瓷艺术》、张忠铭高级工程师的《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孙天健、方霞讲师参加编写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颜惠崇副教授参加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学》、缪松兰讲师参加编写的《日用陶瓷名词术语》均已出版发行,逐步形成了具有陶瓷学院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推动教学改革与更新学科内容相结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轻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陆续完成了23个实验室的建设,进口了先进的高温显微镜和双目锥光偏光显微镜,购进了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高档仪器设备,提高了学院的科研能力,使科研工作逐步由自选课题走上承担上级及其它单位的委托科研任务。其中比较显著的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粹新承接了轻工业部“景德镇传统灰釉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87年3月11日通过部级鉴定;高级工程师刘桢和青年教师郑乃章等承接的省科委下达的“景德镇窑的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得1986年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副教授陈思九受景德镇市电瓷电器公司专用设备厂委托科研项目“磁选节铜技术”取得每台节约铜34斤,全年生产磁选机为210台,经市科委鉴定,每年经济效益为9万5千元;讲师周健儿承担的北京天文台委托的“低膨胀系及陶瓷材料”项目,已取得实验性成果,并申报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金。副教授祝桂洪、青年教师胡建生为湖南衡阳人民瓷厂提高釉面砖的质量,副教授赖福生、讲师郭贤性、缪松兰为宜丰瓷厂提高地面砖烧成质量,副教授晏清、讲师朱小平为修水人民瓷厂提高瓷质酒瓶的质量以及为湖北通城凉亭壁砖厂生产工艺设计等合作项目,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美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讲师陈作芳雕塑作品《苗》获得全国六届美术作品展铜牌奖;副教授黄美尧、讲师李林洪为葛州坝设计、绘制了大型陶瓷壁画;讲师郭文连创作的“三清山”瓷壁画,成为南京、宜昌、上饶等城市装饰大型厅堂的艺术品,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讲师姚永康、副教授尹一鹏、吴天保等积极为城市雕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形象,景德镇火车站广场的“陶与瓷”的城雕设计,在全国城市建设成就展览上获得荣誉证,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授周国桢继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瓷雕小动物展出后,1987年与文化部合作在香港作了再次展出,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的《世界名人小传》收录了周国桢教授的事迹。 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学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余韬英撰写的《高校人才成本核算初探》一文,在《四川财政》和《高校后勤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并被评为1987年全国高校后勤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胡尔伟撰写的《食堂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发表在1985年2月《高校后勤管理》杂志上,并为《高校后勤管理经验》一书所转载。吴高民副教授撰写的《我国多党合作的特点》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在中央党校《理论月刊》和中央统战部《统战理论研究》上发表后,得到了省、市学术部门、团体的较高评论。 1988年6月学院召开了1977年至1986年科技成果及美术创作受奖大会,全院共有207项科技成果和美术创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63项,四等奖100项。 第三章深化改革时期(1987年—1994年) 1987年10月,学院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在新的党委领导下,全院师生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使学院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新台阶。 第一节首届党代会的召开和三十周年校庆 一、首次党代会的召开 1986年下半年轻工业部党组对学院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黄球古同志任党委书记,杨物华同志任党委副书记,陆文遂同志任院长,林云万、曾祥通任副院长。 从1985年整党结束后,学院党委就着手筹备建校后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并成立了第一次党代会筹备委员会,进行筹备工作。1987年7月16日,学院党委向轻工业部党组请示召开党代会的有关事项。8月27日,轻工业部(87)轻人司字第322号批文同意学院关于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意见,以及党委和纪委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并指示“征得地方党委同意后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开好党员大会”。9月19日,学院党委向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递交了“关于召开中共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9月28日,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院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届党代会代表名额为70人,要求各党总支和直属支部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代表的选举工作。经过三个党总支和11个直属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采用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等方式,从全院208名党员中,共选举正式代表69人,其中,处以上干部31人,占44.9%,教师代表23人,占33.3%,教书育人先进模范人物代表14人,占20.3%,离休老干部代表5人,占7.2%,退休干部代表2人,占2.9%。在当选的代表中有妇女代表10人,占14.5%,50岁以下中青年代表37人,占53.6%。10月13日下午,大会召开了预备会议,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大会议程、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和选举办法(草案)。 1987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学院圆形阶梯教室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64名正式代表(5人因公请假),8名列席代表。黄球古同志作了题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指引下,为建成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报告简明扼要地回顾了学院自建校29年来,经历了创办、调整、停办、复校等曲折的发展过程,并着重总结了1984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设想。报告分三大部分。一是四年的工作回顾。报告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改革的精神抓好各项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抓好校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搞好各级班子调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5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回顾,充分肯定了四年来学院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后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学院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二是深化改革,稳步发展,使我院形成陶瓷专业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报告就学院制定的“七五”事业发展规划作了介绍。学院“七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适当控制发展速度,用五年时间打好基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腾出力量,把科研、创作搞上去。“七五”期间学院的发展规模是:到1990年底,计划在校生规模1352人,比1985年增长41%,教师队伍中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20%,讲师占教师总数的50%。实施步骤是,在美术系招收研究生的基础上,争取从1988年起逐步招收硅酸盐工程和轻工机械两个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力争在“七五”末期在校研究生25名,初步形成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办好现有四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将其中工艺美术设计、硅酸盐工程两个学科办成重点学科,将现有的工业管理工程、陶瓷原料矿物工程、热能工程三个专科专业充实师资和实验设备,逐步转为本科,力争在1990年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本科),使学院形成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报告强调,要实现学院的“七五”事业发展规划,就必须切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狠抓科研、创作活动,增强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形成我院的特色;理顺党政关系,加强管理工作;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在整党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党的建设。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是要明确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贯彻执行;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要学会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要从重点抓好党员教育,健全党内生活,搞好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快“四化”进程,在党风建设上作表率。 会上,陈仁美作了题为《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我院纪检工作提到新的更高的水平》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10月18日上午,大会实行等额选举,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黄球古、杨物华、陆文遂、林云万、曾祥通、江正锡、许爱民、查正铭、吴天保等7人当选为第一届党委委员;杨物华、江正锡、杨斯煌、高瑞生、万绩鉴、丁千、吴和凤等7人当选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8日下午,大会通过了关于党委工作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号召全院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师生员工,在新的党委领导下,团结一致,锐意改革,发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努力完成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院建成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受大会主席团委托,由黄球古和江正锡同志分别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和纪委会,决定了分工:党委会一致同意黄球古任书记,杨物华任副书记;纪委会一致同意杨物华任书记,江正锡任副书记。首届党代会之后,学院党委立即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增强党的凝聚力,以促进全院各项工作。 二、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典 1988年,学院迎来了建校三十周年。10月20日上午9时30分,学院在刚落成的大礼堂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庆典大会。轻工业部、江西省教委及省、市有关单位、各兄弟院校、老校友所在单位和个人、海内外友好人士纷纷发来贺电、贺信,对学院建校三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前来参加建校三十周年庆典大会的有中共景德镇市委、市纪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原学院老领导、离休老干部和日本有田窑业大学访华团及北京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的领导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名和景德镇市三百多名校友、在校师生代表共1300多人。庆典大会由院党委书记黄球古主持。院长陆文遂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他在致词中回顾了学院建校三十年的历程,总结了学院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学院第一任院长赵渊同志在会上致词祝贺。景德镇市副市长柯尔荣在会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学院建校三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校友代表孙本礼、教师代表张邦宏、学生代表陈建明也先后在大会上发言。他们在发言中表示,为了母校的繁荣昌盛,一定要勤奋钻研、努力拼搏、勇于进取,为振兴我国的陶瓷工业而努力奋斗。庆祝典礼结束后,院领导陪同参加庆典的领导、来宾和校友参观了学院科技成果展览、陶瓷美术系师生作品陈列室、实验室和校园、校舍,并在校园里合影留念。各系也分别召开了校友座谈会。20日晚上,学院举行了盛大的文艺晚会。晚会上朗诵六五届校友、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长孟天雄创作的长达120行的诗歌《心灵的歌》,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诚挚的爱和无限的留念,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校庆活动为期两天,期间还举行了外国专家学术报告会。这次校庆纪念活动的开展,总结了三十年办学经验,对于弘扬热爱陶院、振兴陶院,鼓足干劲办好陶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搞好这次校庆活动,学院还印制了大型画册、校友通讯录、校史等宣传品。 第二节学潮、动乱的严峻考验 1989年春夏之交,首都北京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受北京学潮、动乱的影响,1989年5月底至6月初,学院先后出现了学生上街游行、张贴各种大小字报、罢课,部分学生离校返乡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党政协调一致,同心协力,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轻工业部党组关于制止动乱的各项指示,带领全院教职工为维护学院局势的稳定竭尽了全力,使学院胜利地排除了险情,渡过了难关。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学院自始至终抓往两点进行工作:一是反对动乱,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绝不赞成支持游行示威、罢课、静坐等,遇有这种情形发生,就想方法进行劝阻;二是在具体工作中尽可能避免激化矛盾,党政各部门、各单位都切切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改善服务态度,搞好后勤保障,不因为工作失误而引发事端。因此在6月3日前,学院基本上是稳定的。首都发生反革命暴乱后,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美国之音”和景德镇市跃进瓷厂临时工杨建文的煽动下,两次上街游行,开所谓“追悼会”,烧破衣服和废旧床板,贴大字报和标语,攻击中央领导同志,响应“空校返乡”活动,使离校人数一度高达30%,学院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期间,学院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政工干部、学生工作干部夜以继日,深入学生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反革命暴乱的事实真相的电视录像,教育学生明辨是非。为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学院重申有关纪律,要求教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教师照常上课,从而促使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坚持在校上课。学院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给学生家长写信和拍电报的方式,要求学生家长协同学院做好已离校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他们尽快返校。到6月20日,绝大多数离校学生已返校。全院学生上课率已达到97%以上,一、二、三年级已进入复习和考试阶段,毕业班学生已陆续开始毕业答辩。学院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已完全恢复。 1989年8月份开始,按照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党组和省委指示精神,深入进行清查清理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工作,清查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思想、纯洁队伍、稳定局势、消除隐患的目的,有效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为尽快帮助师生员工消除疑虑,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学院党委先后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全体教职工大会、学生干部会议、全院学生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邓小平同志三次重要讲话和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对发生在北京的政治风波回顾与反思。院党委宣传部组织了五场专题报告会,就北京反革命暴乱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书育人和培养合格人才等内容,联系学院实际,给教职工宣讲。9月初开学后,学院又两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和江西省高校负责人会议精神,使广大教职工消除了疑虑,统一了认识。在学生中,学院利用放暑假前的三天举办了一期有近200名学生干部参加的学习班。院党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学习班上对学生干部进行了学习动员和专题辅导与宣讲。新学期开学后,学院为配合学习,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帮助学生解开思想疙瘩,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巍巍昆仑》、电视片《飘扬,共和国的旗帜》,并通过学院各级领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一些中、老年教师深入班级,与学生谈心,使一些在学潮中有错误认识的学生在事实面前纷纷转变思想,逆反心理和消极心理得到缓解。按照学院工作的安排,八九级新生也安排了一周的入学教育。 第三节抓好校风建设,创建文明单位 一、加强党的建设 1990年上半年,全国第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又称12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又称14号文件),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多次召开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制定《景德镇陶瓷学院贯彻中发12、14号文件的工作意见》对学院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工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统战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了要坚持党委的领导地位;要从严治党,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从严治校,形成优良校风;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搞好各项制度建设,充实和加强党务工作队伍等方面的工作。 从1990年至1994年,学院党委始终把贯彻落实历次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开展工作中,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学院党委根据不同层次的干部职工,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院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每月一次中层以上干部学习日制度,并制定了领导干部学习的“五个一”工程:每学期至少要认真阅读一本规定的书籍,看一部录相,听一次报告、写一篇心得笔记、交流一次学习体会,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要求、有辅导、有讨论、有成效,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改革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学院党委组织了5名政治理论辅导报告员巡回为各系(部)师生宣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宣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重点、《毛泽东选集》、党的两次重大会议精神,加强了全院师生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起“爱中华、爱专业、爱陶院”的坚强信念。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标准,切实抓好党员培养发展工作,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始终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从1990至1994年共开办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10期,培训人员660余人,发展党员200人,其中教师39人,学生161人。1989年12月,学院开始了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1992年7月,学院大力开展了基层党支部三年达标活动,截止1994年12月,学院26个党支部,已有19个顺利达标。至1995年底全院所有党支部全部达标,使党的建设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体系。1993年,陶瓷机械系学生党支部被中共景德镇市委授予“样板党支部”荣誉称号。 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学院党委切实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定了《关于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于执行“不准接受可能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和“不准参加公款支付的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的具体规定》等规定,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观看有关廉政建设的录相片,进行反腐败斗争教育,从思想上、制度上促使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反腐抗变能力。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严格执行《选拔任用干部的几项暂行规定》,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注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使用。1990年7月,根据轻工业部(90)轻人字第55号和中共江西省委赣字(90)128号文件精神,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部分成员作了调整,曾祥通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免去其副院长职务;江正锡同志任副院长。1994年9月,根据轻工总会党组94第79号文件精神,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又作了调整,曾祥通同志兼任纪委书记,徐勇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周健儿、肖任贤同志任副院长。 1994年,学院党委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教委的有关通知精神,决定在全院开展评选十个方面先进典型的活动,共评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党支部”——工程系教工第二党支部、“坚持教书育人的教研室”——工程系热工教研室、“坚持管理育人的机关科室”——学生宿舍管理科、“坚持服务育人的基层单位”——财务处、“团结文明向上的班集体”——企管系财会九三级(2)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肖任贤同志、“坚持言传身教的党务干部”——彭时容同志、“坚持又红又专、教书育人的教师”——蒋鉴华同志、“能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班主任”——朱竹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敢闯敢干、业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张振弟同志等十个方面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1988年,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91年3月,学院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会议为期两天半。轻工业部教育司司长张善梅、院校工作处处长沈志孝、职教处处长贺明、江西省教委政教处处长何新华等领导同志莅会指导。院党委书记黄球古作了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马列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对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促进全院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使这些决定到位,学院党委重申了各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抓好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按1:120比例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充实第一线力量,并采取了“个人申请,系部审核,党委批准”的班主任聘任制,选送了十余名政工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进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在“两课”建设中,学院党委十分注重加强马列课、思想政治课的领导,每年都专题研究“两课”教学改革,增拨经费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坚持有的放矢的多种形式的教学,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了“两课”结构,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并对各门课程的大纲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梳理,删掉了教材中不适应的内容,避免了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以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感。从1993年起,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与昌江区人民法院达成协议,每年昌江区人民法院都来院安排一次公开审判,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法律教育。从1993年起,学院还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毕业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程。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瓷都景德镇的优势,注重把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每年新生入学,学院都相应组织学生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陶瓷博览区、古窑和景德镇部分重点陶瓷厂,使新生刚迈进校门,就接受直观的专业思想教育,领略到祖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上了第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从1992年起,学院决定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增设“千里瓷区行”考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分队的形式,赴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河北唐山等国内重要产瓷区进行各种专题的考察活动,并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考察报告。这一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1993年,学院被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 1990年以来,学院多次邀请景德镇市部分离休干部来院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为了更好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院于1991年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后改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了3名院离休老干部为编外政治辅导员。他们深入学生当中,以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老干部工作卓有成效,曾多次受轻工业部表彰。每年暑期学院都组织了学生赴井冈山、延安、韶山、瑞金、安源等革命圣地参观考察。在抓好学生教育的同时,学院还扎扎实实地开展对青年教职工的教育,多次组织青年教工参观瑶里新四军革命旧址、众埠乡红十军旧址,增强了青年教职工的爱国主义意识。 学院还十分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1993年10月,学院实施了每周升降国旗制度。从1990年5月开始,学院每年都举办一届“五四”文化艺术节活动、新生革命歌曲大合唱、大型文艺汇演等,并先后开展了“岗位学雷锋、校园树新风”、书法、演讲、摄影、美术创作、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基本达到了活动有主题,学期有重点,每周有安排,节日有高潮。1990年,学院选送的大型舞蹈《东方魂》和美术系学生龙岚演唱的京剧《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在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分获优秀节目创作奖和声乐组表演第一名。这两个节目都入选了'90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汇演汇报演出,在江西艺术剧院公演。1994年3月全面启动“跨世纪人才培训工程”,该培训工程包括文明工程和人才工程两大方面,并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咨询活动。 1992年4月,学院党委发出号召全院学生向优秀学生干部高镇清同学学习的决定。高镇清是工程系硅酸盐工程专业88级(2)班学生,他曾先后获得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省高校学雷锋标兵、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于199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高镇清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以及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一名优秀学生干部的精神风貌。向高镇清学习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 1994年12月,院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细则》。这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具体目标、要求、措施与办法。 学院党委为加强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学院的宣传,1988年4月25日,创办了《陶瓷学院报》(刊号为景文字015号)。1989年3月院报由不定期改为月报。1990年5月院报获得省内部报刊登记证,刊号为12—012。1992年5月,院报由月报改为半月报。截止1994年底,《陶瓷学院报》共出版84期,先后开辟了“月末断想”、“校友行踪”、国内著名瓷厂掠影、“陶瓷小知识”、“陶瓷史话”等二十多个栏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1993年5月,学院还召开了隆重的庆祝院报创刊五周年座谈会。1995年3月,院报通过省新闻出版局年检,重新登记注册,刊号为赣内报字第12—003号。1995年11月23日,学院召开了《陶瓷学院报》创刊百期座谈会,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钟起煌专门发来贺信祝贺。1995年12月,学院党委决定将《陶瓷学院报》由半月报改为旬报。 三、抓好校风建设 1989年以来,学院在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和培养方面,大力倡导团结、文明、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文明宿舍、星级文明寝室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抓好以教风、学风、机关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9年底,学院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行为准则》,掀起了一个“人人学准则,个个守准则”的热潮。从12月11日起,学院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校风校貌大检查活动,通过围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三育人”工作、教学和管理、教风、学风和校纪校规等内容展开,组成了由16位同学担任的“行为检查员”对学生守纪情况进行监督。1990年,学院按照江西省教委指示精神,在全院深入开展“五有”(有健康的政治空气、有良好的教风、学风、有严明的校纪校规、有优美的校园、有扎实的领导作风)“十无”(无赌博、无酗酒、无打架斗殴、无师生个人经商、无考试作弊、无张贴大小字报、无传播、复制、观看、贩买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无非法组织活动和非法刊物、无故意损坏公物)为主要内容的“一日生活制”活动,赢得了江西省校风建设检评组的一致好评。1991年学院大力开展以“创优良学风班”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活动,把学生的文明守纪与班级荣誉挂钩,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1992年,学院开展了“创星级文明寝室”千分竞赛活动,并正式提出“团结、文明、温馨、整洁”的优良舍风。在这一年的校风建设中,学院领导决心大,多次在全院师生员工大会上立下军令状:“校风建设必须达标,而且要创优”。并明确提出了“克服不足,攻克难关,巩固成果,迈出新步”的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地重新修订了《校风建设实施方案》,制订了《校风建设备忘录》,使全院师生员工校风建设的意识得到加强。学院设立了“校风建设奖”,对在校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部门、个人给予物质奖励。为了把学生宿舍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管理,学院自筹近十万元资金,改造了一幢老学生宿舍楼,实行半公寓化管理。1994年学生宿舍全部完成半公寓化改造。由于学院校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共江西省宣传部、省教委于1992年12月26日,授予学院“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称号。 1993年,学院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星级文明寝室”的检查、创评活动,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文明公约》,大力开展了“讲文明、爱清洁、守秩序”的群众性活动,并于12月6日通过了景德镇市文明单位验收,被破格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4年,学院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开展校风建设活动,并在学生中开展了寝室达标活动,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和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在开展诸多活动时,学院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膳食委员会”、“学生勤工助学服务管理中心”、“校卫队”等学生组织,对校园治安、宿舍卫生、食堂就餐秩序、学生早操以及学生中乱倒水、乱倒剩饭菜、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和纠纷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制约了诸多不文明现象。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和完善了学生管理细则,并汇编成册。 在连续五年的全省校风建设大检查中,学院的校风建设年年有重点,年年有进步,受到了省高校校风检查组的一致好评。校风建设的开展,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1992年10月,中国轻工总会经调司专家组来院检查、验收“会计达标升级工作”,批准学院为会计工作达标,并确定升为三级会计单位。1994年12月,学院获得中国轻工总会“清产核算工作先进单位”。 第四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第一次党代会上,学院党委明确提出了将学院建成“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实现这一工作任务和目标,院党委深化教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88年,陶瓷工程系开始招收硅酸盐工程专业的硕士生。1989年,学院增设了财会专业,1992年增设了审计专业,至此,学院由1987年四个系9个专业,增加到四个系11个专业,两个硕士授予点。 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九十年代初,由于受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和吸引,学院先后有近百名教师调离,造成了学院教师队伍的严重“断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在职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不稳定的状况。1992年,学院成立了青年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从为师生办实事入手,增强教工对学院的感情和凝聚力,仅1992年,学院就先后改造5幢教工宿舍楼,新盖(修)了22间青年教工结婚住房和增盖厨房13间,挖掘了一口日产1000立方米的水井,缓解了高层用水难的矛盾,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学院党政领导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先后制定了《关于防腐保廉和廉政制度》、《关于领导干部下基层和联系学生班级、学生寝室制度》,5位院领导和党委委员都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平均每月下点次数在2次以上,并设立了院领导接待日,仅1992年统计,院党政领导共接待师生26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0余件。此外,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考勤制定,设立考勤奖,院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有效地解决了上班迟到,纪律松驰现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陈显球、李家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郎志谦、日本陶艺家小仓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学院名誉教授。 从1990年起,学院每年组织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先后派出四批共70余名青年教师前往黎川、浮梁等县的基层单位进行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发现了自己应处的位置,看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1992年,学院还专门出版了一本真实反映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论文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论文集》。 在教学业务方面,学院建立起“教学督导制”,聘请在教学、专业上有一定造诣,在教师中有一定影响并敢于说话、办事公道的教师(包括一些退休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的跟班听课,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评议;对教学质量差,学生反映不佳的教师进行帮助、改进;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报学院进行表彰。从1992年起,学院每年都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观摩教学和讲课比赛,促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风尚。对符合任职条件的青年教师,学院一般都能为他们评聘为讲师或破格晋升副教授,并规定每年解决二至三对教师配偶两地分居的调动问题。 1990年,学院根据江西省教委下发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暂行规定》和轻工业部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工作规范》和《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工作上要服从分配,要挑重担,认真负责,讲求实效。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为学生树立楷模。为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在实处,学院成立教书育人考评组,设立“教书育人”奖,每学期由教师本人写出教书育人工作情况小结,由教研室作出评语交系、部,再由学院综合各系、室和学生意见,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作出决定,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提职、晋级、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对连续三年获“教书育人”奖的教师给予晋升职称优先的规定,学院每年还举行一次教书育人经验交流汇报会,基本上做到开学有布置,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考评,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从1988年至1994年的6年间,学院先后有2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轻工业部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轻工业部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青年教师获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63名教师获学院优秀教师称号,315名教师获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二、严格管理,树立优良学风 1990年,学院制订了《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1993年,学院为贯彻江西省教委《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从严治校的通知》等文件指示精神,先后又制订和完善了《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学风建设的制约、导向、激励作用充分体现在制度之中。从1990年起,学院每学年都要召开数次全院性学风建设教育大会,申明纪律,公开奖惩,明确要求,强化舆论环境。新生入学教育也是以学习《学生守则》为主,并进行书面考试,其成绩计入综合测评分。 为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1994年9月,学院全面推行取消开学初补考和留级制,实行缴费试读制。该制度规定一学期或连同以前各学期考核成绩有三门主要课程(包括经过补考和还未补考的课程)或四门(含四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应予退学。如本人申请可转为自费试读一年。试读后考核仍有三门课程或二门主要课程不及格者,予以退学。试读者如能跟上原班级,仍可与原班级同时毕业,这对学习一时掉队的学生有激励作用。1995年9月,学院有12名同学因成绩不合格被退学,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震动。 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学院在1988年进行考试管理教学改革,采用高考集中密封流水改考卷的做法,全院考务统一由教务处管理,各系成立考务小组,负责张贴考场考号,从教务处领取第二天考试科目的密封试卷,并于考前半个小时发给监考教师核查考卷密封情况,考试时负责本系巡考及处理考场出现的问题,考后与监考教师一道密封试卷送教务科。教务处考务组负责核收试题,传给专人扫描、印刷、装订、密封。考后组织教研室人员集中在教务处会议室密封流水改卷,评分后由教务科专人核分、统分、拆封后登分上计算机打印给各系。由于是集体流水改卷,教师评分认真,试卷密封避免了老师的人情分,也避免了学生纠缠教师争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疑问需要查分的要由学生写出申请报告,经系主任批准后,通知有关教研室派人查对。查卷规定,属改卷松紧一道题5分之内不予更改,5分以上追查评卷教师责任,由评卷教师写出检查记入教师档案。实施考试集中管理改革提高了处、系协作管理水平,考务有条不紊,考试忙而不乱。这项改革获得1989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993年,学院加大考试管理的改革步伐,实行教考分离制,任课教师不出题,而是由系主任指定出题教师。对数学、物理、外语、制图及政治理论等公共课,则实行统一出题,同时还有十几门课程采用校内、校外命题相结合,请上海高校命题中心和兄弟院校教师命题。在全院期末考试期间做到考生隔行隔坐,监考人员除教师外,还安排有关党政干部参加监考。学生凭学生证对号入座,发现舞弊的学生及时处理。1990年学院就已规定考试舞弊者一律取消学士学位。1995年,学院规定考试舞弊者除取消其学士学位外,还将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 1994年,学院为激励学生学习拨尖,在学生中试行“专科生升本科”制度。该制度试行一年后,根据国家教委的指示精神予以取消,但有6名成绩优秀的专科生,升入对口或相近的本科专业继续学习。为促进外语教学,学院规定,学生参加国家四级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允许免修外语。在此之前,各学期不及格的外语成绩按及格计,对成绩落后的学生,采取“强化补习班”的形式强化提高。学院还将每年六月份国家安排的四级英语考试作本科二年级的期末英语考试,规定每年六月份江西省组织的二级英语考试作为一年级各专业的英语期末考试。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条例》,并大力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工作诸方面的情况进行经常性考核记载,一学期一次测评,直接与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毕业分配等挂勾,对学生激励较大,不少学生都在暗暗鼓劲,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好势头。1992年,机设九0级(2)班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先进班级,1993年,该班又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动手能力较强,是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如何保持这一荣誉和优势,当时学院针对新形势下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某些薄弱环节,重点加强了“两线一课”建设和广泛深入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1、实践性的教学不断线。学院充分发挥基地办学的优势,加强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安排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毕业制作等,并制订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实习的规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使学生在劳动观念、专业技术、动手能力诸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学院还规定,凡实践生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只发给结业证书,毕业一年后回校重做,经费自理。1994年6月,陶瓷工程系实行“毕业答辩一票否决制”,即学生在毕业答辨中未及格,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的总成绩就是不及格。多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2、计算机能力培养不断线。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在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逐级安排了算法语言、微机应用、计算机绘图、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几何造型、优化设计、毕业课题等。学生从第一年的算法语言课开始到毕业设计课题上机操作,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不断线。学院计算机房每周开放七天,每天三个单元,每单元三个小时均对学生、教师开放。为鼓励学生上机,学院从1993年取消了上机收费制度,学生凭学生证就可以办理上机手续。 3、强化外语教学、学院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每周4节的基础外语之外,还增加了两节听力课。同时从事业经费中挤出40万元,安装外语广播电台和购置设备,每天定时向学生播放,加强听力训练。 在加强“两线一课”的基础上,学院还广泛深入地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综合动手能力。陶瓷工程系从1992年开始,坚持以实验室、研究室为课堂,把高年级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的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了对陶瓷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习陶瓷专业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深化。学院在现有的“学生陶瓷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陶院大学生科协”、学生美术创作科技服务中心、计算机辅助服务中心等学生社团组织。1993年,学院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大赛中,学生李剑锋等人在陶瓷机械系江伴东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手提式录音喊话器”获优秀制作奖(全省只有5件小制作品获奖)。由基础部曾锋老师指导的学生第二课堂,以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子项目为内容的“含基体硅酸溶液中测定铝、铁、钙、镁、钛的研究”报告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硅酸盐通报》杂志上,受到专家们的好评,此外学院还主办了“摩托车原理与维修”等学习班,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第五节倡导“科研兴教”,促进科研上新水平 在第一次党代会上,学院党委提出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工作思路。为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学院建立了由主管院长领导,包括科研处、系(部)研究所(室)组成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了一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三条线上奋斗的科研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学术梯队,制定了“八五”科研发展计划,以硅酸盐陶瓷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技术陶瓷,确立了“四处伸手、多方出击、保证重点”的科研管理工作原则,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制定了实行开题、结题、转让费等激励政策,以调动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编辑出版了《科研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汇编》。该汇编具体明确了科研机构项目、成果、奖励等管理办法,促进科研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1990年,学报编辑部自筹资金创办《陶瓷导刊》杂志。1993年该刊成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刊,1994年更名为《中国陶瓷工业》。 从1988年至1994年底,学院先后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戴粹新主持的“景德镇传统灰釉的研究”、林云万主持的“粉料的混合”研究、陈思九主持的“CST-162湿式磁选节铜技术研究”、林云万主持的“连续式陶瓷料浆磁选机”研究、张邦宏主持的“TSY-3-1型数字式泥料水份快速测定仪”的研究、周健儿主持的“耐热陶瓷炊餐具”的研制、孙再清主持的“稀土陶瓷颜料”的研究、周健儿主持的“高级低膨胀耐酸陶瓷砖”的研究、张永明主持的“陶瓷载体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啤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刘琪主持的“高纯超细活性优质陶瓷原料制备新技术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包忠有主持的“高效节能低噪音系列振动筛”、赵达峰主持的“吊顶旋流式液化气窑”、张柏清主持设计的“干粉造粒机”、穆诗唐主持设计的“新型无级变速修坯机”、柯恩九主持的“CMCAI硅酸盐机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张邦宏主持的“TFB-920型通用防盗报警器”的研究、柯恩九主持的“KJS-89成形机凸轮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胡张福主持的“地开石在日用瓷中应用”的研究、胡国林主持的“陶瓷工业辊造窑热力学系统动态变化的研究”、胡张福主持的“Er系列添加剂在等静压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的研究、刘向东主持的“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实在观本体论基本问题”的研究、胡张福主持的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陶瓷原料尾砂综合利用”研究、赵达峰主持的“仿金陶瓷釉上颜料”的研究、于长风主持的“新型轻质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赵达峰主持的“液化气烧釉里红”的研究、柯恩九主持的“链式干燥机CAD”的研究、孙国梁主持的“大红颜料”的研究、张永明主持的“生物陶瓷膜分离器”的研究、肖尊文主持的“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研究、胡张福主持的“陶瓷引进生产线辅助材料国产化代用品的开发”的研究、黄新友主持的《晶界层电容器的研究》等科研项目。1988年底,学院有三项科研成果获得“振兴轻工,科技先行”金龙腾飞奖。1989年在全国轻工科技活动周中,学院有五项科研成果获得“新产品”奖。1990年11月在首届中国轻工博览会上,学院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博览会金奖,“高效节能低噪音系统振动筛”获得全国火炬计划高新产品金奖。1992年,“高级低膨胀耐酸陶瓷砖”的研究,获得中国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耐热陶瓷炊餐具”的研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在第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学院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银牌。 为了使科研成果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院积极进行科技推广和技术转让活动。如周健儿主持研制的“高级低膨胀耐酸砖”,在1991年被转让到萍乡瓷厂生产,取代了价格昂贵的德国DIDER公司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周健儿主持研制的耐热餐具于1992年转让给修水瓷厂,一年便形成了年产值400万元、利润100万元的显著效益,使耐热陶瓷煲成为修水县的名牌产品;林云万主持研制的四级变量隔膜泵转让给景德镇陶瓷机械厂;包忠有主持研制的吸振式振动筛转让给南昌铁路科研所;张柏清主持研制的干粉造粒机转让给沙市949厂等。这些科研成果的转让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美术创作方面,学院美术系教师精心创作作品在国内外大奖中多次获奖,扩大了学院的声誉。1989年11月,美术系师生创作的240余件作品参加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展览,在北京引起较大的轰动。《北京周报》在12月第1期上,以英、法、德、日、西等五种文字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学院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情况,文化部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了学院三十余件参展作品。与此同时,在轻工业部主办的中国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美术系青年教师朱乐耕创作的五彩柱形瓶《苗家风情》一举夺取本届百花奖一等奖。1990年10月在第四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会上,学院美术系教师送展的174件(套)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在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中,学院又获得陈设瓷类金杯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创作奖5项。这充分显示了学院陶瓷美术方面人才济济,具有雄厚的实力,展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院声誉,获得金杯奖的美术系朱乐耕老师也因此被评为当年瓷都十大新闻人物。在此后每年举办的“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精品大赛中,学院陶瓷美术系的教师创作的艺术精品都荣获了诸多的荣誉。1992年,我国选送参加第三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的作品,学院共有10件作品入选,其中美术系青年教师黄焕义创作的《渴》,经过国际著名的现代陶艺大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审定入选该展,实现我国现代陶艺作品在这被誉为当今世界现代陶艺最高水平的大赛的零的突破。黄焕义的作品入选,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而且还显示了学院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黄焕义老师因此被评为当年瓷都十大新闻人物。1993年5月,学院美术系有4件美术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该展览是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2000年奥申委联合举办的。美术系青年教师吕品昌副教授创作的《阿福之家》在700多件展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第六节对外交流步入正轨 从80年代初起,学院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并陆续派遣了部分教师赴日本、英国、德国研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院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年都有许多外国藉人来院讲学访问。如美籍华人、著名陶艺家李茂宗、英籍华人李安女士为团长的英国陶瓷代表团、日本名古屋陶瓷试验所原料专家芝琪靖雄博士、美国密执安州艺术设计学院陶瓷系教授玛丽·吴、格罗琳·卡森、日本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察业部西村幸雄、英国杜汉大学陶瓷专家狄伦、日本陶瓷专家高岛广夫、日本有田窑业大学学生参观团、浅见熏先生为团长的日本窑业技术交流访华团、日本陶瓷艺术代表团、美国帕尔默电子公司董事长维克多·帕尔默、韩国圆光大学校师生访华团、日本爱知县艺术大学师生访华团、德国阿勒克萨大学玻璃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周明地女士、日本工业设计专家冈田晃三、法国“法中相汇”主席白乐德先生和该协会成员陶艺家博罗、美国著名华裔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女士、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资深政治家霍德里奇夫妇、韩国圆光大学校美术大学学长吴隆京等相继来院讲学访问,促进了学院与世界的交流。 1993年12月,院长陆文遂访问韩国,并与韩国圆光大学校美术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关系;1994年3月,学院又与西日本专门学校签订了校际友好关系,同年,学院又与美国纽约州立陶瓷学院签订了友好协议。根据协议,学院派遣了郭文连、钟莲生两位副教授赴西日本专门学校讲学一年,韩国圆光大学校韩凤林教授来学院讲学一年。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日益扩大。 第四章加快发展时期(1995年—1998年6月) 1995年3月25日,中国轻工总会党组对我院院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命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同志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免去陆文遂同志院长职务,同意原院党委书记黄球古、副院长林云万退休。1996年12月,中国轻工总会党组任命饶俊南同志为院党委副书记;1997年12月中国轻工总会党组任命曹春娥为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郭建晖为副院长;同意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曾祥通、副院长江正锡退休。1998年6月20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党委和纪委,学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新的院级领导班子调整后,院党委对部分处级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四个新的副处级以上机构,并严格按照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在广泛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1995年7月,全面调整学院中层领导干部。新调整的中层领导干部平均年龄由调整前的50.4岁,下降为43.83岁。其中45岁以上的为18人,占45%;40-45岁的为9人,占22.5%;35-39岁的为2人,占5%;34岁以下的11人,占27.5%。在学历层次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为3人,大学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为5人,中专学历6人。在新调整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妇女干部5人,占12.5%;党外干部7人,占17.5%。1997年下半年,学院又起用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走上处级领导岗位。 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院党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敢于扶正祛邪,决不允许胡搅蛮缠、强者为王的歪风蔓延下去;充分发展民主集中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为教学、为师生的服务意识。在1995年,学院加强对任职干部的年度考核工作,建立起处级干部述职制度,增强了群众的监督力度,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实行定岗定编,转换管理机制 虽然学院在1993年就制定出《景德镇陶瓷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定岗定编等措施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下决心将定岗定编工作作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并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的要求,按照满工作量聘用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类人员的编制数,加大了教学、教辅人员的编制比例。1996年,仅学院本部就精简人员78人,同时对5名无视学院纪律、旷工一个月以上的教职工予以除名,并建立起留职停薪管理制度,实行人员分流。这些措施的落实后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爱岗敬业精神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学院党委还根据实际情况和新的形势需要,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一些新的管理规定,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体系,以保证各种管理渠道的畅通。 1996年,学院党委加大了机制转换力度,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事业化管理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对校产、学报等部门和总务处部分科室实行企业化管理,学院不再拨款,自负盈亏。如学报多年以来一直是副老面孔,刊物质量不高,内部发行都无法按期出刊,影响不大。1996年学院将学报更名为《陶瓷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努力把好内容质量关,改善印刷装祯,提高办刊质量,开辟广告经营。与此同时,学院将学报编辑部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自筹资金办刊。经过一年的运行,学报质量提高了,影响扩大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6年,《陶瓷学报》和学院承办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刊《中国陶瓷工业》分获中国轻工总会优秀期刊二、三等奖。 在职工福利方面,改变了由学院全面包干的一统制做法,实行放水养鱼,学院给政策,鼓励有创收能力的部门积极开展创收,改善福利待遇。在住房方面,学院将原来的福利分房制度,改为集资住房制度,对在院内无住房的教职工给予补贴。 第二节第四届教代会的召开 1995年10月21日,学院隆重召开了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五届工会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双代会”的有53名正式代表,24名列席代表和10名特邀代表。大会期间,院长秦锡麟向大会作了题为《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加快改革和发展,为建设跨世纪新型陶瓷学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报告总结了自199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院在教学改革、科研创作和校办产业、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基本建设和环境设施、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了学院今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着眼于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加大教学投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办出学院特色,力争在下世纪初,把学院建设成为集陶瓷高等教育、科研创作、资料信息和学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一流轻工高校。 秦锡麟院长根据这一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必须采取的措施。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基本建设;二是大力提高科研、创作水平,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大教学投入和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学术骨干;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六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七是扩大横向联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 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学院党委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教师家中,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听取教师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对部分因子女就业等家庭因素影响而思想不稳定的教师,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在学院工作。每逢传统佳节,学院领导还要与家在外地的单身教职工一起共度佳节。在感情到位后,学院制订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的政策,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学院采取“择优扶植,激励竞争,动态管理”等措施,对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实行竞争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大胆破格提拔,从1995年至今已累计破格晋升正、副教授12人,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进入院学术委员会。1995年,学院有1名教师评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被选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周健儿教授被评选为江西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省仅10名),2名教师评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名教师被选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教师评选为院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评选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津贴制度。截止1998年6月,学院已有12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近三年来,学院加大了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师资培养经费逐年增长,共投入近60万元,通过选送教师攻读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定向攻读硕士研究生、进修硕士课程、公派出国进修和考察,举办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共培养了在职青年教师138名。同时,在工作中,学院注重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的重任,选拔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不少年轻教师已成为骨干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课题负责人。学院还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在职培养,充分发挥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结帮对子”,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老教师科研课题组、硕士导师指导组等办法,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坚持实行了青年教师开课前的试讲制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举行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制度。1995年,学院还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在解决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上,学院实行住房改革,制订向教师特别是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政策。1996年建成一幢教职工集资楼,1997年学院又破土动工兴建四幢教职工集资楼,其中有一幢就是面向青年教师的。 学院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大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1995年,学院制订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规定》。1996年,学院又重新修订了这一规定,并加大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博士生,学院根据工作需要为其配备1-2名助手,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配置相应的科研设备,优先推荐到国外有关院校进行合作研究、进修深造,优先推荐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配偶随调,并给予一次性安家费2.5万元,配给三房一厅或二房一厅住房一套,配备管道煤气,安装程控电话。对引进的硕士生,学院根据工作需要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配置相应的科研设备,可推荐到国内外有关院校进行合作、进修深造,优先推荐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给予1.2万元安家费,成家的分配二房一厅住房一套,并配备管道煤气。对具有高级职称的,学院教学、科研需要的人员随到随调。对原学院调出人员,学院动员鼓励他们返校工作。1995年暑期,院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党委副书记徐勇还亲自赴学院校友比较集中的广东省做工作,以表诚意。近三年来,学院已先后引进高级职称5人,硕士毕业生9人。 2、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学院党委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院教职工中不断强化5个意识教育,即教学工作是学院经常性中心工作的中心意识、教学改革是学院改革的核心意识,教师是学院主体的主体意识,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各部门都要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服务意识,使教学工作日益成为学院舆论关注的中心。 1995年6月,学院党委根据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将陶瓷工程系、陶瓷美术系、陶瓷机械系和工业企业管理系分别作了系名变更,相应改名为材料工程系、美术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和工业管理工程系。1995年,学院设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1996年,学院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和工业外贸专业;1997年,学院设立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同时将财务会计由专科升至本科专业。1998年,学院又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同时将审计专业由专科升为本科。至此,学院已由1987年的四个系10个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专业1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5个,发展为四个系19个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专业2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4个,在校生由1987年的1224人,增加到2800余人。学院还加大成人教育的发展规模,1997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处,以加强对成人教育的领导。在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学院还重视对传统老专业的改造,1996年学院将老专业硅酸盐工程与新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前三年的基础课基本打通,并增加了材料方面的选修专业课;对雕塑专业在原来人物与动物雕塑专业范围上增加了抽象形式雕塑内容,提高了老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1996年8月,经江西省专家组的评审,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科和硅酸盐材料学科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轻工机械学科被列为“九五”江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2月,经轻工总会专家组评审,工艺美术设计学科评为中国轻工总会重点学科。 从1995年开始,学院连年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在办学经费相当紧张情况下仍挤出590余万元资金加大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专项投入,增加了新开实验项目和设备的配套数,并按国家教委基础课实验室评估标准建立了实验项目管理卡片。1997年分别经轻工总会专家组和江西省教委专家组评估,学院申报的计算机中心、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电类基础实验室、矿物硅物化实验室等五个基础实验室全部通过合格评估。学院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1996年在轻工总会大力支持下重建了陶瓷实习工厂,并建立起计算机中心、电工电子实习工场。在校外先后建立了19个校外实习基地。 在教学改革中,学院广泛开展转变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1997年9月30日学院党委把多年来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行业、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瓷都景德镇基地办学的优势,积极开展应用、开发型科学研究与美术设计创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以本科教育为主,稳妥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陶瓷工程和工艺美术为特色和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以工科为主体,工科、艺术、管理、经济有机构成的学科结构;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或工艺美术师等基本训练的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这一办学指导思想,1995年学院开始系统地对主要基础课与学院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先后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九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景德镇陶瓷学院课程评估暂行办法》等有关课堂建设的文件,学院每年拨出1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建设,分批重点建设了22门课程。近三年学院还组织了3次优质课程评价,在12门主要基础课中,有6门课程达到了院优质课程标准。 1996的2月,学院根据教高司[1994]79号文件精神,修订了96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拓宽专业,强化基础,按需培养的思路,妥善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技术与经济、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关系;在课时安排上遵循“三减三增”(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学时间;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原则,要求课内总学时(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必修课占85%,选修课占15%,实践教学环节,本科不低于40周。从1998年起,学院所有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与培养。 学院结合课程建设,还积极进行教材建设。1996年成立了院教材建设委员会,每年拨出4万元作为教材建设基金,十多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主编出版了21种教材,参编出版教材10种,自编院内教材28种,待出版教材23种。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学院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断修改与扩充,汇编了《实验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师工作手册》、《学生手册》、《教学管理文件汇编》等,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比较适合学院实际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1996年,学院本科招生并轨。1997年,学院本、专科全部并轨招生,一律实行缴费上学。1996年,学院设立了院长奖学金、新生入学奖等十个单项奖学金。1996年,学院进一步修订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完善了教学质量学生评估委员会。1997年,学院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建立了全院教学监控体系和较完整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加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学院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了过去单向传授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1995年学院数学建模代表队获全国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1996年,获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1997年,获全国一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1995年,学院制定和实施《景德镇陶瓷学院教育研究立项制度及实施细则》,设立教改基金,三年投入4万余元,并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建立起教学成果评奖制度。1996年,《硅酸盐工程专业毕业教学环节的改革——过程管理、量化考核和竞争机制》、《会计模拟实验》、《数学建模教学》被评为中国轻工总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5项教学成果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有18项教学成果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教研论文87篇。 1998年上半年,学院在深入学习和研讨第一次全国普遍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举办了全院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经验交流会”,启动了30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二、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的召开 1997年6月11日至14日,学院隆重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全院194名教师代表、景德镇市副市长柯尔荣和学院党政领导秦锡麟、曾祥通、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饶俊南。 院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教学工作大会是学院在走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后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教学专题性工作大会,这次大会将对学院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周健儿副院长作了题为《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教学工作上新台阶》的报告,总结了学院39年来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总结了1994年以来学院的教学工作。他指出,1994年以来,尤其是1995年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和充实后,院领导班子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广大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院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学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教学经费投入需加大力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师队伍尚不尽人意、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亟待加强等。 周健儿副院长在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他强调指出,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着眼21世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学管理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周健儿副院长在报告中,还就“以评促建”工作做了布署,他介绍了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具体内容,要求全院师生要认真地学习国家教委有关评价工作的文件,深刻领会评价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全面透彻的理解指标体系的内涵,增强“评建”意识,使全院上下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学院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以使学院的教学工作在“评建”工作的推动下迈出新步伐。 会上,对获得中国轻工总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教师、院数学建模队、院赴丽阳乡社会实践队进行了表彰。 13日下午,院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就开展以评促建,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作了动员报告。秦锡麟院长指出,今明两年,以评促建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评建工作,确保明年通过国家教委的合格评价。他特别强调,一要抓学习,二要有全局观念,三要有促建意识。 会议期间,教务处副处长胡国林还就教学工作评价工作指标体系进行了重点讲解。与会代表对周健儿副院长的工作报告和秦锡麟院长的动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的形势和学院的现状面前,学院党委必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大教学投入比例,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要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尽快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群体,以全面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和在国际、国内的声誉。 这次教学工作大会实际上是学院开展“以评促建”工作的总动员。 三、全力以赴开展“以评促建”工作,促进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为了加强对自评工作的领导,1995年下半年,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同志为组长的院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院长周健儿为主任的以评促建办公室,下设教学评价专家组、材料组、学生工作组、后勤保障组,使学院自评工作有了组织保证。我院“以评促建”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阶段: 第一阶段为积极建设,做好内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并且将教学基本建设贯穿于教学评价工作的始终,并要求各系(部)对照评价指标体系认真学习,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第二阶段为充分发动,认真自评阶段。根据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方案的要求,学院认真研究并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以评促建方案》,对每一阶段的评建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进度作了明确布署,为了指导各系(中)与各部门有效地开展自评工作,还制定了《系(部)教学工作评价细则》和《各部门教学评价任务书》,实行分工负责,落实到人。 第三阶段为第一评建整改阶段。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是学院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基础,在各系(部)领导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下,按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任务书要求,对本部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院评建办还举办了系(部)评价材料联络员培训班,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评价方案中的各项指标内涵,为系(部)评价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院评价专家组从1997年10月中旬开始对各系(部)逐个地开展了评价与检查,写出了评价意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学院在这一阶段结束后写出了自评报告初稿,并送轻工总会上级部门审查。 第四阶段为第二评建整改阶段。学院多次邀请北京轻工业学院副院长胡恩明教授、郑州轻院教务处长常作粲教授来院诊断与指导,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整改措施,进一步修改自评报告,接受轻工总会人教部对学院教学评价工作的检查。 第五阶段为第三评建整改阶段。在此阶段进一步发动全院教师认真学习并深入理解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1998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讨论学院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全面调整教学状态,准备接受国家教委专家组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1997年6月,学院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后,学院党政领导多次赴郑州轻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华东地质学院取经,虚心听取已通过国家教委评价或正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兄弟院校的经验。院党委宣传部印发了《以评促建百题问答》,编印了《以评促建简报》进行广泛宣传。院报开辟了“评建之窗”、“我看以评促建”等栏目。学院还组织全院学生进行了评建知识考试、“以评促建”抢答赛,使“以评促建”工作家喻户晓,为评建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年来,学院通过以评促建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1997年,学院被评为中国轻工总会先进集体。1998年,我院综合档案管理室通过国家二级验收。 第四节广泛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学院作为景德镇市唯一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三年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加强思想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全院师生中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选准“育人”的两个突破口,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生育和反腐倡廉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有促进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增强了学院的发展后劲,使学院成为景德镇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景德镇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在全院师生中牢固树立共同理想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我们党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学院在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把参加学习教育的对象划分为四个层面,对各个层面开展的工作称为“四大工程”。一是抓好处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重点工程”,制订下发了《关于党委中心组学习若干问题的规定》,完善了学习日、学习计划、考勤登记、重大决策前的专题学习研讨、学习体会交流等五项学习制度,以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二是抓好党员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的“主体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好一般干部和教师理论学习的“基础工程”,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和参观考察活动,以统一认识,增强敬业、精业和乐教、爱教精神;四是抓好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希望工程”,通过“两课”主渠道,使学生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奋斗的政治方向。 三年来,学院通过举办“处以上领导干部读书班”、“党员教授、副教授读书班”、“党务干部读书班”、“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政治理论辅导报告员巡回讲演,并利用党章学习小组和主题班会、团课等多种形式,着重就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论述,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组织在师生员工中进行广泛的讨论,统一了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5月,学院财会九三级(2)班汪友生同学参加全省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经验交流会受到一致好评。该同学的发言稿《〈邓选〉照我去奋斗》在《中国教育报》上全文登载,起到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制度上和组织上保证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学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7月,调整组建了以院长兼党委书记秦锡麟为主任的院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全院各系(部)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了院、系两级组织机构。1997年1月,院党委颁布了《中共景德镇陶瓷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我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措施,在制度上和组织上保证了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年来,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勤政、廉政、务实、开拓的作风带动机关作风的转变,在工作中真正体现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做到爱岗敬业、文明从业,我院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岗定编,精减机构,有效地扭转了以往人浮于事、工作拖拉推诿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院还将开展的各类争先创优活动,与创建文明单位挂钩,凡在创建活动中渎职违章者,一律不能评优晋级,从而在制度上确保师生员工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创建活动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1997年,学院党委提出了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工作目标,广大师生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创建省文明单位的活动。 三、选准两个突破口,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突出育人这一主题,把育人放在首位。学院自1985以来,大力开展校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1992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1995年又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等称号。三年来,学院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校风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果断地选准了“育人”的两个突破口,即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教育和加强育人环境的创建与优化。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三年来,学院在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德育大纲实施细则》,进一步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丰富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并重点抓住三项基础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抓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以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大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每年三月份,都要召开全院性基础文明建设动员大会,大力倡导团结、文明、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以“五创一做”,即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教室、创建文明寝室、创建文明食堂、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大学生为中心内容,以创建文明教室和星级文明寝室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的文明行为,并成立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文明监督岗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目前学院宿舍管理一直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星级率已达到80%以上。 二是抓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从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入手,大力开展“五爱”、“三德”教育。三年来,学院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和迎接香港回归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并长期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院还配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以“大学生礼仪、风范与成才”、“讲文明、讲道德、讲理想”、“美化心灵”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文明之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此外,学院还把专业思想教育列入基础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地处瓷都的优势,把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贯穿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内容之一,就是参观陶瓷博物馆、博览区、古窑瓷厂和景德镇市部分重点瓷厂,使学生领略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起为振兴我国陶瓷工业和轻工事业而励精图治的信念。 三是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三年来,学院加大了“两课”教育的投入,改革“两课”的教学方法,充实了“两课”的教学内容,学院还开设了“陶瓷美学”、“音乐欣赏”、“大学语文”、“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课程。 通过“三项基础教育”,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违纪现象逐年下降,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我院采取了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思想,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人和传播者。1996年,学院破格录取了一名见义勇为的学生察国安。该生曾面对持刀歹徒,大义凛然,誓死保卫母校财产,身负重伤,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典型事迹,多次组织英雄事迹报告会,院报、广播站开辟专栏进行报道。蔡国安的英勇事迹,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爱心社”是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爱心社”最初是由数位同学自发组成的、坚持十余年学雷锋做好事的学生组织,现已发展到百余名社员。机电工程系成立了“红飘带”学生服务组织,他们不计报酬,义务为师生修理自行车、搬家、打扫食堂、图书馆的卫生等。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双休日,走上社会,开展便民服务,并与市交警支队建立起警民共建关系,协助交警维持道路交通秩序,赢得了瓷都人民的一致好评。1995年,财会九三级(2)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先进班级、机设九二级(2)班王碧辉同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996年机设九三级(1)班团支部被评为江西省先进团支部。 学院在加强学生的三项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育人环境的创建与优化。环境的美化是体现一个单位精神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三年多来,学院加大投入,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治,投资230万元装修工管楼、美术楼和机电楼,与先前落成的新校门浑然一体,相映成辉。1998年学院又装修了大礼堂和凹字楼;新图书馆和国际陶艺中心破土动工。学院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卓有成就,做到了四季都有常青树,四季都有鲜花簇拥,1996年获得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称号。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导,优化校园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应首先成为精神文明的典范,具有高尚的“三德”和正确的“三观”。在师德建设方面,学院重点抓了政治思想,敬业爱岗和为人师表三个方面的教育。在教职工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活动,并邀请市京剧团来院专场演出《徐虎师傅》、《邱娥国》,开展学先进、爱岗敬业活动,加强了教师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1995年和1996年,学院分别组织优秀青年教职工代表赴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上饶集中营参观,对青年教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7年,学院委重新制定了“‘三育人'工作条例”,以加强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领导,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科学部思想品德教研室荣获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十佳”集体称号。 赌博作为一种社会丑恶现象,一度在学院部分职工和青年教师中繁衍成风,直接影响着学院的教学质量,严重破坏了学院的育人环境。为净化院内风气,铲除这一“恶瘤”,学院党委、行政于1996年11月4日联合下达了《禁赌令》。《禁赌令》规定:党员干部赌博,一经发现就地免职,二年内不得提拔;一般干部一经发现,当年考评不合格。并把禁赌的决定打印放大张贴在每幢住宅楼,加大督查力度,使赌博成为过街老鼠,使陶院成为“绝赌区”,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支持与欢迎。学院还加强了普法教育。在“一五”普法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学院“二五”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先后获得景德镇市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二五”普法工作达标单位、全国轻工业系统“二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在家属区大力开展创文明楼院、五好家庭活动,做到楼道无杂物,垃圾及时清理,教师的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在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晚婚晚育,无计划外生育,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由于历史原因,学院校园被分割成三块。把教学区和生活区混在一起,校园周围有三个自然村和几个工厂,治安情况复杂。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园周边卡拉OK、录像、桌球、饭馆一哄而上,有的录像点唯利是图,播放一些低级庸俗,甚至色情片招揽生意,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院的育人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干扰。1996年元月份以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集中力量对学院周边环境进行了整顿和治理,共关闭2个卡拉OK厅、2个桌球室、1个养猪场,迁移了校门两旁的电话亭,对14家商业摊点进行了整顿,原来视为老大难的校门口乱停车问题,由于加强了门卫力量,实行着装上岗,彻底得到了解决。通过综合治理,优化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1996年获得江西省高校“治安整治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两年来,学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重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一年一度的“五四”文化艺术节、卡拉OK大奖赛、新生革命歌曲大合唱、各类体育活动、学术讲座、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等,并建立了老干部健身房、教师健身房、学生健身房,大力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此外,学院还在蛟潭乡建立起社会实践基地,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送文艺下乡活动,此举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1998年3月,学院被景德镇市破格向省申报作为省级文明单位。 第五节抓好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995年,学院切实抓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鉴定验收工作,特别是做好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尾砂综合利用的研究”的鉴定工作。该项目是1991年由国家计委下达给学院的,在材料工程系胡张福、欧阳克英教授的主持下,历经四年多的刻苦攻关,圆满完成了国家所交给的各项任务,所有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合同书的要求,1995年12月26日,经国家计委、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一致认为,该课题的成果属国内领先,达到八十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和1997年,学院组织科研人员,集中力量申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直接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即周健儿教授主持的“日用陶瓷新型轻质筑炉耐火材料的研究”。同时参加了三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即:胡国林教授承担的“日用陶瓷辊道窑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中的核心部分“气氛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况学成博士承担的“高档日用陶瓷明焰快烧工艺技术的研究”中的“高白釉的研究”,孙国梁副教授承担的“陶瓷釉中彩颜料及花纸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镉红和紫红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此外,况学成博士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钛酸铝陶瓷晶界工程研究”。学院还申请到轻工总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三项,陈礼永讲师主持的“陶瓷注浆成型脱水剂的研究”、陶瓷于长凤副教授主持的“抗菌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周健儿教授主持的“轻工行业工业陶瓷发展的研究”;申请到省级项目八项,即孙国梁副教授主持的“发泡反应法制备新型泡沫陶瓷——啤酒石的研究”、况学成博士主持的“热释电陶瓷材料的研制、郭建晖教授主持的: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政策探讨”、詹嘉馆员主持的“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陈雨前副教授主持的“景德镇陶瓷雕塑与中国文化”、罗凌虹讲师主持“大规格高档水晶砖”、周永正副教授主持的“数理统计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聂陶荪副教授主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新教学体系的研究”;肖任贤副教授、冯青讲师等还申请到市级工程、社科类项目五项。两年来学院共申请到21项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为197万元,比前两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学院在1996年和1997年间,把科研目标从单一方面调整到多方向,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先后与江西德兴铜矿、江西高安高峰陶瓷公司、修水康顺高耐热陶瓷集团公司、福建三乐陶瓷公司、江西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三厂就铜矿尾砂综合利用,耐热陶瓷更新换代,建筑陶瓷新型装饰工艺、新配方、新釉种,滑石质高档日用陶瓷坯釉配方研究等课题达成了横向科研合同,合同经额达142万。并在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院又对“大红颜料的研制”、“氧化锆系列陶瓷制品”、“仿花岗岩微晶釉技术”、“尾砂综合治理利用”、“多功能遥控台灯”等成果进行了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学院还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并探索新的技术开发途径。在1996年和1997年学院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到福建省晋江地区,对那里的建筑陶瓷厂进行了生产技术承包,派出技术人员到河南省新密市的色釉料工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派出技术人员到江苏省靖江太平洋耐火材料公司进行生产投产技术服务工作。两年来学院先后派出了35人次,服务企业11家,为学院创经济效益20余万元。1996年,学院被江西省科委授予“全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5年1月,在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示会上,学院送展的新产品,周健儿副教授主持的“耐热陶瓷炊具”、林云万教授主持的“四级变量隔膜泵”、胡张福教授主持的“国产Er系列陶瓷添加剂在等到静压成型中的应用”、张邦宏副教授主持的“遥控触摸双用调光艺术陶瓷灯具”、肖尊文副教授主持的“氧化锆陶瓷柱塞体”、黄新友工程师主持的“晶界层电容器的研究”等六个新产品被大会评为全国轻工业新产品一等奖;高建跃讲师主持的“‘仿金'陶瓷釉上彩颜料”获全国轻工业新产品二等奖;朱乐耕副教授主持设计的“红绿彩艺术瓷系列”获全国轻工业优秀工业设计二等奖。其中,一等奖占部属院校获奖数的66.66%。1996年我院组织参加了在北京进行的“第四届世界发明、专利成果展览会”,“耐热陶瓷炊餐具”科研成果在与会期间成为江西省参展项目中唯一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录相的项目,并在“希望之旅”节目中向全世界播送;肖尊文教授主持的“氧化锆柱塞体”成果被评为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尾砂研制玻璃马塞克”等两项成果江西省“双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Er系列添加剂”97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景德镇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美术创作方面,1995年美术系陆军副教授的中国画、李菊生教授的油画、姚永康教授的雕塑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美术系教师创作的作品在1996年江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展,荣获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出版了《陶瓷撷英》美术作品画册。学院曾多次承担国家、省(部)级艺术创作任务,1996年—1997年承担了中宣部下达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卷》的主编工作;1997年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大型壁画设计创作任务;1998年承担了中南海紫光阁用瓷创作设计和制作任务。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院也取得长足进步,发表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和论著。如秦锡麟教授的《秦锡麟陶瓷艺术文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祥通副研究员主编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由改革出版社出版;郭建晖教授撰写的《中国陶瓷经济发展研究》专著获得江西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景德镇科技进步二等奖;陈雨前副教授、吴本荣编辑等主编的《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陶瓷美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六节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在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教代会上,院长秦锡麟在报告中提出了“立足国内,走上世界”的发展思路。三年多来,学院加强了与国内地方、企业的联系,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促进了学院的发展,提高了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在与国内地方、企业的联系中,学院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特长,积极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学院每年都组织参加地方人才交流会,为它们推荐输送毕业生。1995年,景德镇市政府还专门组织了近40家企事业单位来学院举办人才交流会。1996年,学院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达成协议,每年为他们开办一期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并与景德镇市及有关单位联合建立了景德镇特种陶瓷公司和中环陶瓷窑业研究中心。1997年5月,学院与高安市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产学联姻”协议书,根据该协议,学院为高安市陶瓷企业、乡镇政府培养陶瓷工艺、陶瓷经营管理、陶瓷机械及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并为该市陶瓷企业组织科技攻关,帮助解决技术、工艺、设备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难题。高安市则协助学院将科研成果、陶瓷信息与该市陶瓷企业的结合,促进该市的科技进步,该市的红梅建筑集团、中英陶瓷有限公司、高峰陶瓷集团、上游陶瓷公司、高新陶瓷厂、瑞景陶瓷集团等有代表性的陶瓷企业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由于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提供了合作,沟通了感情,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也都非常关心、支持学院的建设,帮助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先后多次来学院视察,询问学院发展情况。景德镇市委书记殷国光主持召开了为学院排忧解难专门会议,并多次率有关职能部门,为解决师生用水用电、校内外治安、校园周边环境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来学院现场办公。景德镇市各企业也为学院学生实习、教师实验和创作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对外交流中,学院在1995年暑期,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景德镇高岭国际陶艺夏令营”和“国际陶艺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00多名师生。研讨会为期四天,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陶艺界人士到会交流。1996年6月,学院与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西佛吉尼亚大学联合创办了“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首届学员共16名,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美国两所大学的校长都亲自致信学院,对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该学院的成立,在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好评。1998年6月,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再次开学,又有20名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学员,来到学院学习。1996年11月,学院与加拿大陶瓷玻璃博物馆,在上海一壶宽艺苑展馆联合举办了“中加陶艺展”,在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李鹏总理的夫人朱琳陪同加拿大总理夫人也专程前往参观。1997年5月12日,'97中加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在学院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和加拿大两国陶艺家首次在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的研讨和交流。同年,在韩国举办了中韩陶艺展。与此同时,学院加强了与国外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先后与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西佛吉尼亚大学、日本有田窑业大学、加拿大诺瓦·斯科塔艺术设计学院、韩国京畿大学校、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植物聚合物工艺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工艺大学、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工艺大学、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食品工艺大学等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关系。至此与我院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的外国高校共有11所。 学院领导和教师也多次走访日本、加拿大、韩国、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共计19批35人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院院长秦锡麟教授1996年在日本举办了“秦锡麟陶瓷艺术展”,1997年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人间国宝”参加'97亚洲陶艺节和人间国宝展。1997年3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专题介绍了秦锡麟院长。 通过广泛的交流,学院在国际上的声誉迅速提高,三年来,学院共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访、讲学、考察共30批,接收外国留学进修人员6批60人。 第七节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1998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学院圆形报告厅隆重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00名,列席代表4名,代表全院338名共产党员。国家轻工业局人事教育部主任吕坚东、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爱才,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查炳炎及11名院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党外领导干部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饶俊南同志主持,会上,秦锡麟同志代表中共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把我院各项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 秦锡麟同志在报告中总结了自1987的10月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各项工作,他指出,11年来,学院已基本完成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立完整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的工作任务;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增强了办学活动;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秦锡麟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从这次党代会到下一次党代会的四年,是世纪之交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学院“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到2000年,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1、适度控制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发展,优化内部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层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到2000年,我院在校生计划达到3042人,其中本科生2830人,专科生178人,研究生34人,函授等成人教育在校生500人的办学规模和结构。 2、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建设投入的力度,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一个能适应轻工业与科技现代化需要,以工科为主体,艺术、经济、管理兼备,有陶瓷特色的学科群框架。硕士学位授予点争取增加到5个,努力创造建立博士点的条件,力争硅酸盐材料学科成为部级重点学科,轻工机械学科成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同时努力建设一些新学科。 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与健全师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学术思想活跃,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陶瓷工业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达308人,逐步使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学历达硕士以上者超过45%,启动“跨世纪人才培养123计划”,即在现有基础上再培养1名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学者或艺术家、2名在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3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4、加强对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思政管理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素质好、懂得高校管理业务、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全面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 5、加强科研工作,注重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到2000年,争取承担完成国家级课题30项以上,部、省、市级和横向科技项目30项以上,力争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和美术创作。《陶瓷学报》、《中国陶瓷工业》再上新台阶,在振兴陶瓷工业、服务于地方经济上有更大的作为。 6、切实加强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新图书馆和国际陶艺中心在1999年底完工。对老图书馆进行改建,建立学生活动中心。到2000年,学院固定资产总值由1997年底的4705万元增加到7200万元,图书资料由1997年底的25.7万册增加到28万册,完成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 7、校办产业要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完善企业化管理体制,机械厂与实验工厂要在确保安排好学生实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思路,寻求经济增长点,确保学院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务使校办产业在“九五”期间创收比“八五”期间有明显增长。 8、加大成人教育发展力度,加强成人教育规范化管理,拓宽成教办学渠道,使学院成教工作在“九五”期间上新台阶。 9、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使学院成为省级文明单位。 10、积极推进学校的内部改革,强化编制管理,精简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比例一定要达到或超过教职工总数的50%。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 11、要想尽办法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待遇,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提供优良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12、切实抓好以评促建工作,确保今年10月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推进学院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 秦锡麟同志在报告中就教学改革,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内部体制改革、校办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评促建等7个方面,阐述了学院的具体措施。他指出,要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根本出路在改革。 秦锡麟同志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学院党建工作是推动学院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学院跨世纪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秦锡麟同志最后指出,这次党代会是学院在世纪之交,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把学院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是学院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再过二年,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世纪,在跨世纪的征途中,我们的事业将伴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得新的发展。 曹春娥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抓廉政、促改革,保证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两委”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秦锡麟、周健儿、肖任贤、饶俊南、曹春娥、郭建晖、李之光、朱小平、余忠生等9位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秦锡麟同志任党委书记,周健儿、饶俊南、曹春娥同志任党委副书记;曹春娥同志任纪委书记,王娅萍任纪委副书记。 6月2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大会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全院师生员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富有特色的陶瓷学院带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