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之为江西省最高的陶瓷学校,同时也是景德镇第一所专科大学----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详细资料如下: 民国37年(1948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升格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这是景德镇第一所专科大学。升格的演变情况如下: 设在饶州的中国陶业学校更名为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后,张浩奔走南昌、南京,呼吁升级为陶业专科学校,因直皖战争延搁未遂。第二次是邹俊章任校长期间,经省教育厅提案,省政府批准,改校名为景德镇陶业学校,拟迁址景德镇和升格为国立陶业专科学校,又因邹的逝世、教育厅厅长陈礼江的去职而作罢。后来,校址迁九江,更名为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七·七”芦沟桥事变不久,南京失守,危及九江,学校迁靖安。民国2了年(1938年)又迁萍乡上埠镇。此时,设在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也迁到萍乡,张浩、汪墦等利用人才荟萃的优势,开办了民生瓷厂,实行厂校合一,使得陶瓷生产和职业教育都呈现出一派生机。民国33年(1944年)萍乡沦陷,学校“流亡”到景德镇,次年春,经省政府批准,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合并,称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定址原县立陶职,委汪墦为校长,至此,始于清末的陶业学堂,经过三十余年的辗转,终于回到了瓷都景德镇。 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的情况是:设陶瓷科初、高二级,分成瓷、饰瓷二个专业。初级招高小毕业生,高级招初中毕业生,实行“三二制”,有七个班级,在校学生4 2人,其中女生3人,教师14人,职员14人。 民国35年(1946年),为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瓷业发展的需要,经省府批准,在办职业班的同时,开办专科班,设陶瓷工程科,分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前者学制二年,招生23人,后者五年,招生9人。之后,:又办起了五年制的陶瓷美术专科班,学生前三年同职业班待遇,后二年享大专班待遇。通过开办专科班,办学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增加了教师,兴建了新型阶级窑,实习工厂的产品也受到了社会的青睐。同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召见汪墦,交办了赠送盟邦礼品瓷的任务。在承办“国府定瓷”任务中,学校组织了本地名家和教师进行器型、画面、图案的设计,分陈设瓷、日用瓷两大类。设计的图样送省转南京批准后承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造出的瓷器古朴雅致,富丽堂皇,蒋介石和宋美龄以国家或个人名义赠送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等人,从此,学校名声大振。次年,又制造了第二批国府定瓷,其中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结婚的礼品瓷,更是中英两国盛传的佳话。 在开办专科班的时候,省教育厅就已经呈文教育部,请示批准陶职升级为陶专,以后又多次催办过,都未曾获准。眼看专科班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汪墦无奈,带着几箱瓷器和私人信件,由教育厅厅长周邦道陪同到南京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最后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在学校呈文上批了八个字:“准办专科,仍附陶职”。民国3 7年(19 4 8年)5月3 0日,《江西民国日报》载《呈准设立陶业专科学校》,全文如下: 省立陶职改为专科学校一案,经先后两次呈奉教育部不予核准。近复据该校员生之请求,及鉴于事实上确有必要,经决定单独设立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原有之陶瓷职业学校附属办理,并经陈理,向部力请,刻已正式奉准办理。 省立陶专就这样诞生了。同年,初级职业班停止招生。至1949年,有专科五个班,中职六个班,在籍学生238人,由于解放时许多学生未曾返校,实到学生只有180人。教职员55人。1952年下半年,全因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陶瓷美术班并入南昌大学(今江西师大)美术系:次年,陶瓷工程专科有学生36人,除三年级6人办理毕业外,一、二年级学生并入华南工学院,中专部续办,改校名为景德镇窑业学校。不久,窑校又合并到湖南电瓷学校。从陶业学校的坎坷历程,使我们看到了陶瓷职业教育的艰辛,当然,也为以后创办的陶瓷学院铺下了深深的基石。